北京化工大学 明年拟招2500名硕士生
发布时间:2017-09-30
期号:
——访学校研招办主任吕营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北京化工大学是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研究生培养涉及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等学科,基本覆盖化工、石油化工及相关行业的主要领域。明年学校预计招收多少人?考生该如何备考?记者采访了学校研招办主任吕营。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生?其中全日制、非全日制各多少人?有哪些专业招生?有无新增专业?
吕营:2018年学校计划招收研究生2500人,其中学术型硕士1300人,专业型硕士约900人,非全日制300人,最终招生规模依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执行。没有新增专业。
记者:2017年学校研招情况如何?考录比是多少?
吕营:2017年学校有4426人报考,与2016年相当,录取硕士生2256人,其中学术型硕士1308人,专业型硕士689人,新增非全日制专硕259人。报录比约为3.6∶1。
记者:学校有哪些学位授权点?有哪些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吕营:学校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1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并重的多元化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化工主干学科具有特色,某些优势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清洁能源学、安全工程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把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适应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外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教学和科研中特别注重对研究生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突出产学研导向下的模式,建立了开放式的研究生创新训练中心和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了国内访学和国际联合培养制度。学校进一步规范了“开题—中期—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完善了预答辩、查重、盲审、集中答辩等质量监控措施,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硕士生导师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2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
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毕业后主要去向有哪些?
吕营:多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6年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96.83%,工作地点以北京地区为主,签约的单位涵盖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部队等多种类型。
记者:对于报考的考生,您有什么建议?考生该如何选择研究生专业?
吕营:考生要对自身进行合理评估,根据所学专业、平时学习成绩、学习兴趣、未来职业规划等选择专业。考生可选择与自己本科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也可选择相关的交叉学科报考。学校有些专业在多个学院招生,如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在化工学院、理学院、生命学院、能源学院、软物质科学与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均有招生计划。考生要全面了解各学院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后,结合自身情况和特长、兴趣做出选择。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您对考生初试备考有些什么建议?
吕营:学校研究生选拔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的考察,注重对考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考生复习要注重对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
记者:从2017年研招开始,非全日制纳入统考。学校的非全日制在招生、培养、考试中有哪些变化?您对非全日制考生有哪些建议?
吕营:在培养方面,学校非全日制与全日制专硕有两点区别:一是全日制专硕第一个学期修完专业课,非全日制专硕可用2至3个学期修完专业课,延长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二是全日制专硕必须到企业实践半年以上,非全日制专硕没有此要求。学校会根据非全日制培养中出现的情况,再进行调整。
非全日制现在是双证,可消除考生在“读研还是就业”这一矛盾问题上的纠结。考生读研与就业可同时进行,通过非全日制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