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访谈 北科大硕士考录比3∶1 ——访学校研招办副主任何志巍

发布时间:2017-07-19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目前已发展为以工为主,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校。明年学校计划招收多少硕士生?往年考录比是多少?记者采访了学校研招办副主任何志巍。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收多少硕士生?其中专业硕士、学术硕士、非全日制硕士各多少人?

何志巍:明年学校计划招收硕士生30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专业硕士1190人左右,全日制学术硕士1420人左右;非全日制硕士400人左右,均为专业学位硕士。学校有75个学科、专业及20个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关于明年是否有新增专业,考生可关注学校9月发布的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专业目录。

 

记者:学校今年研招录取情况如何?

何志巍:学校今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录取生源数量和质量较上年均有小幅增长,硕士考录比约3∶1,博士考录比约2∶1。随着专业学位社会认可度的提高,报考人数有较大增长,硕士全国统考报考人数较上年增加1200余人,博士报考人数较上年增加200余人;材料、计算机等仍是热门专业。

 

记者:学校有哪些学位授权点、特色专业建设点?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怎么样?

何志巍:学校现有18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73个博士学科点、128个硕士学科点,有MBA(含E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和20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北科大科学技术史排名全国第一,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第二,矿业工程第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等学科享有盛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文学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和交叉学科如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纳米材料与器件、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和提高,瞄准世界前沿,加强国际合作,先后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牛津大学等140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校与钢铁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开展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3384人,其中489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73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1741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5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106人。

 

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如何?毕业生有哪些主要去向?

何志巍: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保持在99%左右,供需比达1∶6,就业选择空间较大。研究生就业领域除钢铁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传统行业外,还覆盖国防工业、航空航天、汽车、金融、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研究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省会等一二线城市。

 

  记者:考生要如何选择研究生专业?您对考生参加初试、复试有什么建议?

  何志巍:考生要依据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参考学校网站发布的往年各学院专业复试分数线和录取名单公示专业录取最低分数等信息,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研究方向,综合研判后选定报考学院和专业。

  选定专业后,考生要注意分配复习时间,合理安排统考课与专业课的复习进度。复试要提前准备,最好初试一结束就着手准备。复试主要考核外语应用水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考生可通过登录学校考研论坛或咨询学长,了解面试中常见问题和考查形式,既要理解吃透专业基本概念,又要对专业前沿成果有所了解。复试时回答问题要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举止礼仪。

 

  记者:今年起,非全日制纳入研考统考。您对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有哪些建议?

  何志巍:根据教育部招生管理文件的有关精神,学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考试过程中实行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样的要求。培养过程中,除学习时间、学习年限和学费奖助政策有所区别外,其他学业方面要求一视同仁。报考非全日制的考生要充分考虑学习地域、时间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记者:教育部近年推出多项研究生教育改革政策。明年学校是否有新的政策或相关计划?

何志巍:学校近年结合教育部精神推出多项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措施。

  调整奖助政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实现100%覆盖(有固定收入的无国家助学金),其中硕士生助学金为每学年6000元,博士生国家助学金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万元提高到1.5万元。学业奖学金方面,硕士新生均享受每学年1万元奖学金,博士新生每学年1.6万元。

  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增加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承担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课程运行。目前全校26个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中,已有16个专业设置实践教学模块。

  完善本硕、学士直攻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士直攻博研究生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针对直博生将公共英语和博士生科技文献阅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有别于硕士生的英语必修课程,并提前在大四阶段开设;建立健全直博生退出机制,将一些不适合继续完成博士学业的直博生转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加强对本科推免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前的教育培养,允许包括外校生源在内的推免生在大四阶段提前选修学校研究生课程,实现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等。

  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培养质量: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业警示制度,在2017级部分培养单位的博士研究生中试行资格考试制度,出台学士直攻博研究生转硕的规定,完善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