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招访谈 报考中传热门专业要理性 ——访学校研招办副主任王艳峰

发布时间:2017-06-26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中国传媒大学建校6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该校的冷热门专业有哪些?考录比为多少?考生该如何报考?记者采访了学校研招办副主任王艳峰。

  

  记者:2017年学校研招录取情况如何?明年预计录取多少人?

  王艳峰:近几年,报考中传确认考生人数保持在万人左右,2017年达12260人,比2016年增长23%左右,竞争更加激烈。热门专业仍然集中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如传媒经济学、广告学、播音主持艺术学、动画艺术学、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互动艺术与技术、文化产业、电影、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传播学、编辑出版学、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学等。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电影等虽为专硕,但考生的报考热情大于很多学硕,竞争相当激烈。冷门专业领域有政治学理论、电路与系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互联网信息、行政管理、物理电子学等。

  2017年,学校硕士招生总规模为1741人,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81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740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191人。2018年硕士招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

  

  记者: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建设点?师资队伍建设怎样?

  王艳峰:学校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教授、学者,其中,1人为双聘院士,4人入选“长江学者”,5人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记者:学校2017年考录比是多少?

  王艳峰:学校近几年硕士生考录比总体保持在7:1左右。2017年,传媒经济学、广告学等达20∶1以上;播音主持艺术学、动画艺术学、电影学、数字媒体艺术、互动艺术与技术、文化产业、电影、新闻与传播等达10∶1以上。专业冷热不均,数据波动较大,考生要理性参考、对待。

  

  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毕业后主要去向有哪些?

  王艳峰:近几年学校研究生就业保持了良好的态势,以2016年数据为例,截至2016年10月31日,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6.35%;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8.04%。签约单位集中的行业包括: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

  

  记者:对考生报考,您有什么建议?

  王艳峰:报考是个综合性课题,考试准备也是个长期的过程。考生要综合自身的条件(经济情况、职业规划等)做出科学的评估。学校对跨专业报考不作限制,但初试、复试对于跨学科考生而言难度较大,希望有此类考虑的考生早做心理准备,且最好能借鉴身边成功案例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备考。对于推免,学校欢迎全国优秀应届本科生积极报考,并通过夏令营等多种宣传形式给考生提供了解学校的平台。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您对考生初试有什么建议?

  王艳峰:对于初试中的公共课,考生要根据往年试题与当年大纲,制定科学的规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持之以恒的学习与应试技能的提升;对于初试中的专业课,学校不指定参考书目,但提供考试大纲。考生要在熟练掌握大纲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的当前热点,熟练运用基础知识处理热点内容,强调基础与热点相结合,知识与运用相贯通。对于题型,考生可参考学校往年试题。

  

  记者:从2017年研考开始,非全日制纳入统考中,学校的非全日制在招生、培养、考试中有哪些变化吗?您对非全日制考生有哪些建议?

  王艳峰: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对同一专业的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划定相同的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分数线,复试也采用相同的考核形式。对于被录取的非全日制考生,尽量给予与全日制尽可能均等的在校待遇,以确保非全日制考生的招生、培养质量。非全日制考生要摆脱以往在职研究生时期的惯性思维,不能简单把非全日制理解为在职研究生的改头换面,而要理解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与全日制有同等的质量要求并与之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相比,在学习时间、学费标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一般采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集中学习,学费标准一般也高于全日制。但非全日制专业领域多植根于全日制优势专业领域的肥沃土壤,科研教学力量雄厚。考生要在综合考量自身职业规划、经济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做出报考决定。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