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刘 婧 文并摄
被冠有“贝壳”昵称的北京科技大学在3月22日至24日举行了硕士研究生复试。考生不远万里,来到北科,只为寻求一张“贝壳”的邀请函,等待一次“从砂砾磨成珍珠”的求学之路。
3月23日,天空飘起了小雨,却丝毫没有影响考生的热情。大部分学院的复试8时30分开始。时钟还未指向8,已有很多考生在楼道里排起了队。
材料学院:没有真“材”实学过不了关
“同学,你来谈谈冷、热加工的区分是什么?”材料学院复试现场,一位老师正在向考生提问。“冷热加工是以再结晶温度分界的,再结晶温度以上为热加工,以下为冷加工……”“那你认为‘再结晶温度’的准确定义是什么?”考生话音还未落,老师已经出了第二道题。可能是问题来得有些猝不及防,也可能是对这个定义不清晰,考生回答得有些支支吾吾,并说:“回去一定要再学习一下再结晶的定义。”此时,老师并没有“再三追问”下去,而是给了考生建议。
“你一开口,老师就知道你有没有。”从面试考场出来的考生如是说。有的考生提到学过“材料分析方法”,老师“请阐述透射显微镜和扫描显微镜区别”的问题随之而来;有的考生说学过“材料力学性能”,老师便“分分钟”让他解释一下“什么是弹性模量”。“其实,老师考的不是某一个概念或原理,而是你的专业度。”考生张毅颇有感触地说,学习材料学,不仅要了解材料的基本性能,更要知道它变化前后的过程。
英语环节更是离不开一个“材”字。考生无论抽到哪个英语题号,都和“材料”的主题相关。考生读完英语短文后,要用“业内”话翻译出来,同时用英语回答老师的问题。“ionic bond”这个词着实让李源“栽了个跟头”。出考场后一查,竟然是高中就学过的“离子键”的意思。“还是得多看国外的核心文章。”李源说,不然迟早在专业度方面落在后边。
自动化学院:将自己调成“自动化模式”
在自动化学院,第一个进入面试现场的李宇内心是紧张的。当被老师问到“什么是智能仪器”时,他左一句“有微型处理器”,右一句“区别于电子仪器”,后边又接了一句“具有自动调节、矫正功能”,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老师打断了他,说:“你不要紧张,可以尝试用一句话来表达。”李宇想了想,把逻辑梳理清楚,说出了中心思想。老师又说:“现在我要求你用15个字来表达。”李宇又思考片刻,提炼了核心词汇,得到老师的认可。在说完这15个字后,李宇突然觉得自己终于开启“自动化模式”,渐入佳境。
老师提出问题:“你来讲讲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优缺点。”李宇陈述完概念之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那么,刚才我夸奖了你,你说‘谢谢’,这是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呢?”李宇想了想,回答:“应该是开环。”老师笑着说:“你答错了,应该是闭环控制。”原来,有反馈的控制系统被称为闭环控制,反之,则被称为开环控制。在老师夸奖李宇后,李宇说“谢谢”,说明老师的表扬引起了反馈,所以这个过程属于闭环设置。李宇恍然大悟,想实现“自动化”的人工智能,就要在这些小细节上较真。
让女生于然进入“自动化模式”的,是一道数学题。“既然你数学考了很高的分,那我就给你出道数学题吧。”老师让于然把一元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说出来,于然从未想到,在专业课复试环节,考的竟然是数学题。但就是这样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于然回答了几次都没有答对。“你刚才说的都是方程,一元二次函数有它本身的表达式:y=ax2+bx+c(且a≠0)。”老师在于然的对面循循善诱。“那么,在自动化范畴中的传递函数定义是什么,又适合哪些系统?”于然这才明白,老师之所以从函数最基础的表达式问起,就是为了层层递进,让她对传递函数的公式及应用的认识更加深刻。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扎根于这片“沃土”
有过一年海外交换经历的悦达,在回答“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的‘装配式建筑’的优缺点”这个问题时胸有成竹。他侃侃而谈:“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每个人都将可以DIY设计搭建房子,墙体是可反复拆卸的,可以重复利用,不会由于拆墙而产生建筑垃圾。但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与传统式建筑工程造价相比,要高很多。”
但当老师问到“什么是桁架结构”时,悦达局促不安起来。因为这段课程是在他交换期间开课的,他没有补全。“你如果说不出来,画出来也可以。”悦达拿起纸和笔,把对这个结构模糊的印象画出来。“你告诉我,节点怎么表示?”“你在这张图上画出受力情况。”老师们按捺不住了,纷纷开始“现场授课”,提醒考生不能因为出国交换而丢了国内这门学科的知识点。“桁架就是二力杆,受压时不受拉,受拉时不受压,明白了吧?”最后一位老师总结道。
和悦达一样,其他考生也被寄予厚望。在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学习,是需要“土筑天下”的。学生要有一个宏观的视角,把土木和资源结合在一起,当作一项巨大的工程去为国家作贡献。唯有具备牢固的知识储备,才能扎根于这片“沃土”。
(应学校要求,该文中出现的考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