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文并摄
2015年,屠呦呦提取的青蒿素因抗疟成功,让中医药走向世界。
2016年,庄倩团队创办的北中医印象小馆,让中医药文化走出校园。
庄倩,这个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的女孩,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代言人。从本科到研究生,她的梦想一直没有变过。
从“熟地当归”说起
“避风寒、慎饮食、调起居、畅情智、适劳逸。”“熟地展宏图、功成且当归。”走进这个叫作“熟地当归”的印象小馆,一股浓浓的“中医药味儿”迎面扑来。小馆坐落在北中医校团委“岐黄青年汇”的驻地,馆内的创意作品别出心裁:有穿着白大褂的熊猫玩偶;收藏北中医“独家记忆”的手绘记事本;记录学校四季变换的明信片……
“一提起中医药,你的印象是什么?”庄倩问。是“中医四大经典”,还是中医的“师承”,或是“望闻问切”?对于庄倩来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熟地当归”这四个字。
研一再次踏进校门的她,在那块印有“熟地当归”四个字的石头前驻足。此物由学校77级校友所捐,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第一次与这四个字邂逅时,她的认识尚浅——熟地和当归是两味药材。但随着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加深,她逐渐明白了,这四个字,也意味着“熟悉的地方应当归来”。
“每年的毕业生,除了所学知识,不能带走任何东西。我们做的就是将这些文化变成实物,让他们留个念想,以后常回家看看。”中华医学,绵延数千年而气脉不绝,历经磨难坎坷而百折不挠,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中医药文化需要宣传和推广。在庄倩看来,推广不是口头的,如果将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落地”,变成生活中的工艺品、纪念品、实用品,对文化的宣传才会“掷地有声”。
准备回家过年的庄倩,在收拾行李时顺手带了几件小馆的礼品。她笑着说,每年回到家,亲朋好友总是好奇地打听和学校相关的事,今年终于可以“用这些小礼品说话了”。
团队合作就是“通则不痛”
从2016年9月6日成立开始,一个4人的小团队,经历4个月发展到今天的14人。庄倩认为,这归功于“团队合作”。
具有管理学知识的庄倩非常重视团队的力量。从一开始组建,她就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进行合理分工。“会看人,是个‘技术活’。”庄倩说,这就用到了课堂上所学的“人力资源”知识,在了解合伙人的同时,也对他们的需求进行评估,从而把每个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人尽其才。
在团队管理过程中,庄倩也非常注重倾听。她鼓励大家,如果有分歧就提出来,大家一起商量。“就像中医讲的,不通则痛。”庄倩说,在创业过程中,很多团队面临解体,多数还是人为因素。沟通不畅就会影响团队的运行。“人是团队的核心。人心散了,团队就散了。”庄倩说,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为小馆的整体发展着想,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庄倩眼里,设计部“最有才”,设计出来的内容都“超赞”;财会部最擅长“精打细算”,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采购部“最会过日子”,买的东西物美价廉;外联部“最有老板范儿”,谈的合作“都是大买卖”;宣传部“最能说会道”,每篇微信推出的文章、每次活动的标语,都会说到顾客的“心坎里”。
“我们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庄倩说,在这里,没有领导之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见做事,只要提前和其他队友商量就可以。”
恢弘中医“厚德济生”
创业对于庄倩来说,是一个难忘的经历。这一路走来,庄倩收获了感动与友谊,但让她收获最多的,是对于“厚德济生”的理解。
庄倩曾在云南楚雄大姚县支教一年,回到学校仍心系那里的孩子。除了捐献一部分馆内产品作为优秀孩子的奖品外,在小馆成立不久,庄倩带头组织了“为山区孩子捐冬衣”的活动,号召学校师生将七成新以上的衣服捐到小馆门口。活动第一天,小馆就收到500多斤的衣服。团队连夜将衣服打包,一早寄出。“光邮费就花了1100块钱。”这笔钱,除了小馆开业时的微薄收入,还有团队小伙伴的倾囊相助。团队所有人都希望这份温暖在寒冬来临前抵达。
“我们学校还有很多创业团队。”庄倩说,如为应对近年来常常出现的雾霾,中药学院学生研制出了中医药口罩,在口罩中添加一些中药,具有清肺功能;基础医学院学生研制出栀子防霾茶,也可起到抵抗雾霾的作用。
“中医药的现实价值直接体现在成果转化。”庄倩坚信,中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用我们国家特有的瑰宝,制造出更多的产品,造福更多人。“而我们,将在产品和顾客之间搭好这座桥梁。”庄倩认为,中医药文化的内容是传统的,但宣传形式应该是创新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加大宣传,拓宽市场,可以让中医药文化有更多发展空间。“但要始终怀有厚德济生的情怀”。说到这句话时,这个短发爱笑的“90后”女生,一下变得严肃起来。
“我毕业后,这个小馆会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说创业是庄倩这段时间的历程,那么,传播中医药文化,将是她未来一直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