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有“共和国外交官摇篮”之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已基本形成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其中外国语言文学是北外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在75年的办学历程中,北外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形成“外、特、精”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明年的招生中,北外有哪些新变化呢?记者采访了该校研招办主任康国强。
记者:教育部日前颁布《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方面,学校有哪些新政策?
康国强:学校目前没有非全日制研究生,2018年有可能将现有个别专业的部分全日制招生计划转为非全日制招生,如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生?有新增专业吗?
康国强:学校2016年计划招生850人,其中专业硕士340人,学术硕士510人,2017年基本持平。招生专业涵盖外国语言文学(每年约20个语种,亚非及欧语学院的非通用语种隔年轮流招生)、政治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的50余个专业。2017年新增3个招生专业:政治学理论、阿拉伯语口译、阿拉伯语笔译。
记者:从今年的录取结果看,研招录取情况怎样?
康国强:学校的热门专业一直是几个传统专业:英语学院的翻译学、英语笔译,高级翻译学院的英汉同传、英语口译,中文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国际新闻等。所谓冷门专业基本上是新增、新建专业,知名度不高,如国际商学院的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或者是校内一些研究机构的专业,学生和家长对此类专业认同度不够,如学校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方向);还有一些比较小的语种,本身生源少,如马来语、老挝语、泰语笔译等。
记者:学校有哪些学位授权点?有哪些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康国强:学校有外国语言文学(涵盖所有76个语种)、政治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除传统的外语专业、中文专业外,其他非外语专业都强调培养复语型、复合型研究生,即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下设的各专业,都鼓励本科是外语专业的考生报考,培养掌握1至3门外语、稔熟相应专业(如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新闻)的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统考复试(面试)时可能会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考查。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多门专业课程是中英双语或纯英语授课;还鼓励学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或北京市中外联培等专项经费资助的出国留学1至2学期,充分体验专业的国际化特色、所学专业的前沿理论、参与专业实务方面的实践性学习。师资队伍中,大多数专任教师有国外知名高校的学历或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记者:2016年考录比是多少?
康国强:2016年北外整体考录比约6∶1。各专业差异较大,如英汉同传近25∶1,翻译学约15∶1,英语口译约7∶1,汉语国际教育约10∶1等。一些新兴专业如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还会从外校接收调剂考生(2017年计划不再接收校外调剂生)。
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毕业后主要去向有哪些?
康国强: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总体较好,考上国家各部委(如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等)及地方公务员(如各省级政府外办、法院等)的研究生不在少数,去高校、出版社、重点中学等事业单位以及外企、国企、知名民企的也较多。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您对初试、复试有什么建议?
康国强:对初试备考,考生的用力要均衡,不能偏科。复试更多是考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任何一个专业都不可能招收只会死记硬背的考生。考生要多方了解复试经验,包括对相关专业外语词汇的了解和常规运用,也包括社会新闻、国际国内时事的热点、敏感事件(政治、经济、法律、体育、科技等皆有可能)涉及的话题和素材等,这些都可能进入外语和非外语专业的复试内容。特别是一些没有参考书目的专业,对于各领域、各类别知识的积累、了解甚至汉外互译,考生都要下足功夫。
对一些竞争压力较大的专业,考生在面对复试竞争对手、复试专家组以及具体面试问题时,要调整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恐惧、不紧张,正常发挥应有的知识水平即可。
记者:对于报考本校的考生,您有什么建议?考生该如何选择北外的研究生专业?
康国强:同报考其他高校一样,建议考生在结合今后从业志向、特长与兴趣的基础上,理性、合理评估自己的专业水平与竞争实力,抛弃盲目、从众、随大流、求高薪的非理性心态。对于有意报考外语专业(各语种,也包括学术型、应用型两类)的考生,以及有志于成为涉外专业(如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经济、国际新闻等)的高水平复合型涉外人才的考生,北外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关于推免生志愿填报,考生至少要从大三下学期就有选择地了解拟报考的学校、专业,尤其是要参加一些高校以夏令营形式提前录取推免生的选拔考试,对相关高校、专业的特色及教育教学情况增加切身体会和体验,如每年7月10号左右开始的、为期一周的北外“国际组织项目”夏令营,不仅为教育部的国家教改项目“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究生班选拔推免生,也为校内英语学院、法语系、高级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国际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提前选拔推免生。此类夏令营在7月底就能公布拟录取结果。考生提前获得此类夏令营的推免生录取结果,在推免生考录上会占有先机。考生还要提前查看各校推免生考试时间,3个志愿高校的考试时间不能冲突,专业上尽可能有较高的相似度,以提高备考效率。
统考志愿报考一般分两步。一是准备工作,即前期搜集和整理信息,包括专业信息和报考信息两类。专业信息包括拟报考专业的考试科目、参考书目、往年考试题(或样题);报考信息包括往年的考录比、报考人数、复试分数线等。这些基础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对于比较和选择最终的报考专业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志愿选择。考生要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从业志向、兴趣和特长等因素,理性、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专业水平,充分考虑可能的竞争对手是哪些生源,有取舍地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专业,不能因为某专业学的人多、考的人多、就业后薪酬高,而去选择所谓的热门或冷门专业。自己有实力、有信心的,热门专业同样可以竞争;自己不感兴趣或就业去向狭窄的,再冷门的专业也没必要报考。
北外的多个非外语院系、专业欢迎本科为外语类专业的考生跨专业报考。
记者:近两年,教育部推出多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关于研究生培养方面,明年学校有没有新政策,或者计划实施哪些新政策?
康国强:学校经过夏令营选拔推免生是创新人才选拔模式的有效举措之一,这也是基于自2011年起承担的教育部国家教育改革项目“探索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学校非外语院系、专业的复合型培养模式即与此项目的培养理念高度契合。
学校自2014年开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旨在打破传统以输入为主的被动式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模式,以“输出驱动理论”为依据,注重提升学生对英文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校探索非英语专业硕士以英文为载体参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模式,提高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建设富有北外特色的高质量研究生英语公共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