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演绎科学 ——一次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6-05-30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你们知道音乐和科学的共同点在哪儿吗?他们都有一个神奇之处。”在AI?鄄IE2016国际艺智教育大师中国行北京站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马石庄用“神奇”两个字,打通了音乐和科学这两道门,“音乐和科学一样,都是超越语言、种族、国家的。”

  这位出身于北大地球物理专业,并在国科大教授物理和数学课程的老师,更喜欢把科学和音乐联系起来,“数学也是音乐,你们看‘1、2、3、4、5’这些阿拉伯数字,不正是跃动的音符吗?”在国科大,马石庄被学生称为“最有情怀的老师”。

  音乐和科学,一个感性,一个理性,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领域,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这所被称为“离科学最近的”、以研究生培养为主的理工科大学融合得恰到好处。马石庄介绍,国科大格外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与艺术修养的培养。学校设有人文学院和艺术中心,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丰富而高质量的艺术类课程,如文艺美学、音乐基础修养、舞蹈鉴赏与体验等。

  这次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对话,是由华裔音乐神童潘晖诺及其母亲潘若莎女士发起的“艺术与科学”主题公益活动。探讨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这项活动的重点。2014年,16岁的潘晖诺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神经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同时被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录取攻读钢琴表演硕士学位。在国科大学生看来,他无疑是一个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传奇人物。潘晖诺认为,音乐提高了他的创造力,让他学会接受挑战,迎难而上。“在音乐上的收获和体会是会迁移的,有助于科学学习。”

  和潘晖诺不同,国科大的大部分学生没有扎实的音乐底子,听音乐课不如理工科课程那么流畅。这也给刚毕业从教的中国音乐学院高材生陈碧荷出了一个难题。作为国科大人文学院艺术教研室第一任教师,她时常会想,在教课时,如何以理科生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听得懂这门音乐课。听了潘晖诺的事迹后,她开始明白,音乐是不需要用科研的眼光去解释的,要用心去欣赏。

  “我们以后还要发展舞蹈团、器乐队。”马石庄介绍,国科大培养的学生,不仅志向远大,还要内心丰富。以后,学校还会在学生学习之余,开展更多具有“艺术味儿”的活动,为科研提供更多激情和快乐。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