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文并摄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有这样一个学院,学子可以天天和美轮美奂的珠宝“打交道”,这就是珠宝学院。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来此求学的学子,都要经历从一块璞石脱胎成玉再到雕琢成器的过程。
3月30日至4月1日,珠宝学院的复试,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次“寻宝”:这些“小石头”闪着什么样的光环?“开发”潜力有多大?可以“雕刻”成什么样的“器皿”?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复试现场鉴定出来。
这里的大师有点“挑”
“在珠宝方面,我比较倾向玉雕、玉首饰的创作。”刚踏入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复试的门槛,这个戴眼镜、扎马尾辫的“90后”女生眼前一亮,在座的老师都是“业内”顶级的大师。她虽涉世未深,但已多次见证过国际国内珠宝展销会和拍卖会,对珠宝产地的考察,激发了对玉的浓厚兴趣。“在市场中,金镶玉的首饰比较常见,但我认为这些传统的首饰可以加入流行的现代文化元素。”这句话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那你认为如何将传统和现代元素更好地结合呢?”显然,老师希望考生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女生思忖良久,总结出“传承”、“创新”四个字。她认为,传承不是单一地继承,而是应该更全面地了解纹样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创新也不是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简单地拼合,而是应该找到其共同点,在结合时表现出为人称道的美感。
在这个专业复试的考生,除了有超前的设计理念,珠宝作品也要“拿得出手”。一名外表粗犷的男生,展示的作品是一个镶着银白色莲花的蜜蜡项链和一枚镶着彩钻的蜻蜓胸针。作品细致入微,精巧至极。如果他没有详细描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以及制作过程,难以相信这两枚秀气的首饰出自男生之手。“很有想法,但蜻蜓的翅膀灵动性还不够。”老师的评价很中肯,男生已有掩饰不住的欣喜,因为他的作品获得了大师的指点。“你的胸针略显厚重”,“这个首饰在制作时你要考虑它的多用化。”每名考生的作品在展现后都得到了“量身定制”的点评。“虽然大师们有点挑,但是先指出缺点,再夸奖,这样能让我们记忆深刻,以后做得更好。”一名考生在出场后告诉记者。
倾全部“家当”只为等你来
4月1日是报考宝石学专业的考生参加复试。考生还未到,教授们已在桌上摆好各式各样的宝石标本、珠宝首饰。在这些价值连城的“家当”旁边,放大镜、手电、小刀等工具也已摆放整齐。原来,报考这个专业方向的考生,“宝石鉴定”是实践考试的重要一关。
“Where is your home?鄄town, and what is the most famous gemstone in your hometown?(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家乡最著名的宝石是什么?)”“What do you want to do after your graduation, gem expert or jeweler?(你毕业后想做什么?宝石鉴定师或珠宝商?)”曾多次作客电视节目的珠宝学院副教授郭颖,非常擅长将每一个英文问题和“珠宝”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既考查考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又考查考生对专业的认识。
“我手里这块玉石是翡翠。”一名考生拿起手中的石头,先用肉眼观察其颜色、光泽、透明度,再用放大镜观察其矿物成分,用刀子感受其硬度,神态自若地将这块玉石的宝石学特征一五一十地描述出来。“如果让你给这块翡翠作价,你打算如何定价?”完成专业表述之后,老师即兴增加了一个“资产评估”的问题。而下一名考生抽到的是一串翡翠手串,被老师问到的却是“形成手串多彩颜色的成因是什么”。抽到玛瑙手串的另一名考生要回答的问题则是“玛瑙内的带状构造是如何形成的”。即使抽到同一材质、同一形态的宝石,老师的问题也不同。
在考生反复观察宝石的同时,老师也在从多方面考量每名考生的潜质。
听院长讲“石头记”的故事
“看似‘不按套路出牌’,却遵循一定的法则。”珠宝学院院长何明跃这样解释老师提问考生的方式。正如教室后边的牌匾上高悬的“寻章问道”一样,在复试选拔考生时,也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让考生真正把宝石拿在手上,允许他们使用辅助工具进行观察,就是为了让他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鉴定。但鉴定不是最终目的,考生还要对宝石所表现出的种种现象进行解释。“这是根儿。”何明跃说,学习宝石专业,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考生要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
“你看我们在了解石头、研究石头,其实对学生的培养,也是从璞石到宝石的过程。”何明跃更愿意把学生的成长,称为“石头记”。从每年复试开始,每一块“来自不同产地”的“小璞石”聚集于此。比起现实中的珠宝,他们的到来,更能让珠宝学院熠熠生辉。因为每一块“小璞石”都散发着不同的光环和灵性,在珠宝学院的学习阶段,各取所需,各有所长,三年之后,必将根据自身的特点,被雕琢成不同的“珍品”,身价倍增。而鉴定出这些“小璞石”的“成色”,并给予他们发展的平台和条件,在珠宝学院老师心中,是比鉴定和雕刻宝石更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些求知若渴的‘小璞石’,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何明跃每年的“石头记”故事,都从复试这几天他们踏进珠宝学院开始,到学有所成、离开校园的那天结束。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的“小璞石”被雕琢成玉,而新的“石头记”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