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走进更多孩子心灵

发布时间:2016-01-18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一群出身于清华北大的理工男,在夏令营乱象纷扰中,用自身行动为夏令营的行业标准作出表率。王学辉是其中一个。

  曾经,一则名为“清华北大文化深度之旅”的天价夏令营夺人眼球,其“高大上”不仅体现在与清华北大零距离的接触,还体现在数万元的费用上。从清华走出的本硕“双清派”认为,夏令营的意义不在于“顶礼膜拜”名校之雄伟,而是让更多孩子沐浴在大学精神之下。

去山区支教不如带孩子来北京看看

  王学辉从一个小地方考入清华,这所名校让他“见足了世面”。本科期间,王学辉还进入了校学生会,成为副主席,多次组织支教活动。然而,这个博学多才、能言善辩的热血青年,却在一次支教中,被年少天真的孩子问住了:“大哥哥,你总说北京有多好、清华有多好。我们什么时候能去看看啊?”这让他想起了曾经的自己,那时,他多渴望来到魂牵梦绕的清华,哪怕是摸一下二校门就走呢!

  他意识到,越是落后的地方,越需要真正让大学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不是通过说教,而是让他们到梦想的地方感受大学的氛围和精神。

  本科毕业后,王学辉继续留在清华读研,研究生3年,他没有间断和山区孩子的联系。孩子的那句话一直萦绕耳边。他在毕业时,放弃了从政、科研,确立了创业方向——创造一个平台,让莘莘学子和大学零距离。

  创业理念通过学生会力量薪火相传

  王学辉的师兄、前学生会主席王勇和他一拍即合,并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团队。两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曾经给予他们成长机会的大家庭——学生会,从里边选出优秀的学生担当夏令营辅导员,五天四夜,和中学生同吃同住同游同学。大学生带中学生,既为中学生还原了真实的大学,又有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随着队伍逐渐专业化、模式逐渐完善,更多大学生竞相加入。王勇和王学辉的夏令营版图也从清华一所大学扩展到其他知名院校,从北京蔓延到全国各地。尽管在创业过程中,他们经常会有不同的思想火花碰撞,但创业理念从未变过。王学辉怀着创业时的初衷,用名校大学生来带夏令营。他认为,“尽管社会上的导游经验丰富,左右逢源”,但大学生有着责任心、爱心优势。大学生辅导员起初会因为没有经验而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甚至点不清人数、整不齐队伍,但他们对营员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会渐入佳境。

  薪火相传,王学辉毕业了,但他的创业理念在多所高校中埋下了种子。

  那一次“遇见”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念

  时下,清华x-lab的创意创新平台给了在校生很多创业的点子,但“80后”王学辉认为,创业“打样要慢,复制要快”,即使创业为就业开了“另一扇窗”,创业者也不能盲从,更不能急功近利。

  回忆起来,最让王学辉自豪的,不是应邀赴名校的创业讲座,而是那一次遇见。

  某一年夏天,王学辉带着营员走进厦门大学,路上遇到一个骑车的男生,突然停下来,对王学辉说:“是王老师吧,去年这时候,我就在您带的队里啊!”原来,这个男生就是听了王学辉的介绍,选择的这所大学。他也愿意继续加入辅导员队伍,明德励志,薪火相传,继续传递梦想。

王学辉说,这件事坚持做到现在,就是希望孩子们明白,大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的努力也不是以考上名校为终点,孩子们更应该理解大学学术背后的真谛——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批判式思维,自强之风骨。不管将来这些孩子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通过在校生的言传身教,他们已经沐浴在大学精神的阳光雨露之下。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