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2016年研考,全国177万考生在2015年12月26日、27日两天走进考场,北京57个考点也迎来8.7万余名考生。
记者探访了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考点。“诚信”和“诚心”成为考生谈及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清华:坚守考生那份“不忘的初心”
12月26日7时30分,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门口已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在10479名报考清华的考生中,5564人要在清华大学考点参加考试。清华三个教学楼的224个考场里,监考老师已把“考场须知”工整地写在了黑板上,等待考生到来。8时整,考生开始进场。“门口有名考生拄着双拐,我得去扶她一把。”研招办老师刘宁来不及系好大衣的扣子,就匆匆跑了出去。
这名考生在朋友和刘宁的帮扶下,慢慢进入考场。考前一个月不幸腿部骨折的她,拐杖还没用熟练,但乐观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别看我现在走不利索,等考上清华,以后的路就越走越远了。”入场前,女孩给了护送老师一个真诚的微笑。“其实,每年都有像这样‘不忘初心’的考生。”刘宁说。而老师们的职责,就是坚守考生的这份“初心”。
考试期间,校园里的多个学生食堂均对考生开放,持准考证即可购买临时餐卡就餐。“人性化不代表可以无条件地纵容。”研招办主任屠中华说。考试期间,除严禁考生携带手机等通信工具进入考场、用身份证鉴别仪对考生进行审核外,考试过程中继续采用屏蔽仪和“电子狗”等设备,并对考场视频监控系统全程录像。考试期间,屠中华除了全场巡视外,还多次到监控室仔细查看监控录像。考试结束后,所有考务人员排成一排,清点试卷、封印试卷、盖钢印各有分工,每个环节衔接紧密不出错。“考场无小事。”屠中华和他的团队愿意为考生站好最后一班岗。
北邮:考点门口关于诚信的辩论
离下午的考试还有一小时,考点外三名考生路过“作弊入刑”的警示语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你说,作弊入刑能不能制止作弊现象?”“我觉得能起到一定作用,因为往年师兄师姐考试时,校园里挂的都是违规处理办法,今年写出了明确的法律条文,我们赶上好时候了。”“其实我认为,就算他们作弊能考研成功,最后研究生也毕不了业。”站在后边的男生向前跨了一步,义正辞严地说。
一场关于诚信的辩论就这样开始了。科研来不得半点欺骗。没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就没办法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更何况如果考生一开始就投机取巧找捷径,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中,只能处处碰壁,找不到出口。想从事科研,从起点开始就要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抱着坐“冷板凳”的牺牲精神,做好面对失败的准备。“如果你没有准备好做科研,就不要怀着功利心踏进这个门槛。”
离考试开始还有半小时,三名考生拿出准考证和身份证,奔赴考场,通过这次研考路,前方迎接他们的是“容不得半点欺骗”的科研人生。
北师大:拖着拉杆箱来考试的“90后”
研考第二天,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里,发现一名拖着拉杆箱的考生。他的拉杆箱里装满了书。“我要考北师大心理学专业,这一箱子书都是我的‘家当’。”这个叫明宇的“90后”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从暑假开始,他就每天拖着拉杆箱去实习单位。“我要复习的书目太多,自己还添加了几本国内外比较有名的书。这些书统一放在拉杆箱里,复习起来方便。”明宇说,由于是跨专业考研,心里“没底儿”,考的又是心理学专业排名第一的学校,更希望多读些书来充实自己。这次他拖着拉杆箱来考试,一是因为已经成了习惯,二是因为箱子里的书实在没办法取舍,有时间还可以再拿出来翻翻。
打开明宇的书,每一本都勾勾画画,空白处写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英文书目上还有对陌生词汇和专业词汇的注释。明宇说,每次等车和坐车时,他都会拿出一本书,打开手机中的词典对不懂的单词一一对应翻译。遇到不同专家对同一心理学概念不同的见解时,就找出其他几本书做对比。
面对研考,很多考生都明白,唯有对考试诚信和对梦想诚心,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