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蒿素到合成生物学 ——国科大学子第二课堂见世面

发布时间:2015-12-21 期号:

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青蒿素具有抗疟功能,但它的抗疟疾活性也需要被激发。”在国际代谢工程峰会上,30名全球顶尖代谢工程专家围坐一堂,瞄准“合成生物学助力可持续生物过程的发展”,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医药健康、能源环境问题切入,共同探讨合成生物学技术如何深刻改变人类生活。在科学家的身后,有100多张略显稚嫩的脸庞,听得格外认真入神,他们是来自国科大的研究生。

  “这是一个聆听大师声音与指点的机会,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学生享受学术盛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立新说,他作为大会联合主席和特邀报告专家参加此次会议,希望学生能切身体会到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科研精神和不懈探索、尽享科研乐趣的境界,“站在世界的高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所作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徐涛研究员、中科院微生物所陶勇研究员、娄春波研究员和陈义华研究员作为课程团队成员,也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创造条件。

  微生物研究所研一生张昭对“青蒿素和合成生物学的不解之缘”格外感兴趣。“合成生物学渗透到了天然产物开发的各个环节中,为天然产物的筛选和制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高效的途径。”尽管会议语言是英文,但张昭仍以最快的速度捕捉了有效信息并记录下来。“哪一种物质可以使青蒿素不断保持其抗疟效果呢?”张昭记录着,由张立新研究员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合成微生物体系的适配性研究》大胆猜测催化这类反应的环内过氧键合酶元件可能来源于黄花蒿共生的真菌中,阐明这一特别的环内过氧桥键的生物合成新机制为发现催化青蒿酸形成青蒿素的环内过氧键合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据了解,青蒿素作为抗疟疾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接近40年,其生物活性与过氧键密不可分,但催化青蒿酸形成青蒿素的环内过氧键合酶却一直没有找到,成为一道世界难题。11月3日的《自然》杂志发布了科学家解析青蒿素类过氧桥键合成机制的研究成果,预示着合成生物学将催生下一次生物技术革命,国际代谢工程峰会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召开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