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特约记者 刘 婧 文
“考试时间:上午考试科目8:30—11:30。除考试文具外,考生携带的其他物品(包括手机等通信工具),必须放到监考员指定位置……”监考员张秀宝郑重地将考试注意事项写在黑板上。这,是他为这项考试写的最后一次板书。
10月25日,霜降的第二天,北京迎来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9个考点,3万余名考生,一起见证了这最后一次全国联考。
这个句点要画圆满
深秋的清晨透着微微的清寒,似有初冬的凛冽之势。时针刚刚指向7,校园内就熙熙攘攘了。7时30分,验证入场准时开始。
“冯老师,特殊通道那里请您去看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培养办副主任冯宇以最快的速度来到特殊通道。往年,特殊通道负责处理考生的特殊情况,如忘带身份证、无法识别个人信息等。考生需要拍照补验。眼看离考试还有半小时,冯宇提出应急方案,让排在后边的考生留下个人信息就入场考试,但这绝不是“开绿灯”。考生入场后,冯宇随即让验证人员打印考生数据,标记未通过验证的考生。巡考人员到对应考场找到他们的身份证,进行二次补验,既不会耽误正规考生考试,也不会漏掉作弊考生。
一切回归常态,冯宇则拖着前几天不小心扭伤的脚继续巡考:“每年都可能出现突发事件,一切以考生利益为重。”这两天,她的大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3栋楼、142个考场、4221名考生,每天都在她的脑子里打转转。每个教室可容纳多少考生;每个考场的监考老师如何男女搭配、资深年轻搭配;什么时间对组考人员培训,什么时间布置考场……这些都被放在不同的“大脑硬盘”里,需要用哪个就立即调出来。“最后一年,这个句点要画圆满。”
下午2时45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胡克文老师长吁一口气:“2时30分考试,开考15分钟后不能入场,我最后一次等他们到最后一分钟。”这些年,和考生一起安全平稳度过考试,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给梦想最后一个交代
在北师大教四楼教育硕士的考场里,考生在奋笔疾书。这次机会对于考生李曼来说弥足珍贵。她从小梦想当一名老师,毕业后生活上养尊处优、学业上“出身名门”的她去了门头沟山区条件最艰苦的小学。
“我是有教育理想的,但第一步要扎根基层。”回想起来,每天40分钟的公交车、20分钟的山路,冬天脸被冻得没有知觉,夏天汗水不断沿着手中的粉笔滴下来的日子,是李曼从小到大吃苦最多的日子。“但每次看到那一张张求知若渴、纯朴的小脸,我就咬咬牙,决定坚持下去。”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李曼被调到区里的中学,担任初三班主任。送走第一批毕业生后,她深深地意识到,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情怀,还要有过硬的教学方法。她希望进入教育学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进一步学习,抓住青春的尾巴,给梦想最后一个交代。“周一到周五我是老师,我会尽职尽责。周六日我就是学生,虚心学习。”李曼说,这最后一次全国联考,是她给自己最后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
15年,来不及说再见
“如果你不提,我都忘了这是最后一考。”地大培养办主任别青城从2000年接手这项考试,至今已15年。他也从当年30岁的英俊小伙儿,熬出了根根银丝。“这项考试安排在10月,从调入这个部门的第一年起,每年9月开学后,就会一直筹备这件事。”回首15年,别青城经历过最初的“每个人涂信息卡倒数据”的阶段,也见过几百人排队的场面。“说不紧张是假的。黑压压的一屋子人,会产生无形的压力。”而且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到,在按规定办事之后,也要考虑人性化服务,提前在考场内放两桶开水;遇到孕妇和伤残考生要搀扶,送进考场;在考试过程中有人感到不适,要及时叫校医诊断。
现在,别青城不仅练就了遇事不慌的沉稳,也培养了一颗细致缜密的心。“我认为,无论科技多发达,监考老师的责任始终重如泰山。”监考老师除了在考生入场时仔细确认外,在考试中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因为有防作弊的高科技手段就掉以轻心。真正有经验的监考老师,不仅能和作弊考生打心理战,而且能与时俱进,深谙时下的作弊战术。别青城的监考员团队里就有几名有火眼金睛的“作弊杀手”,能通过作弊考生始终下垂的胳膊,就预判出谁“心里有鬼”。
作为学校这项考试的主要负责人,别青城来不及说再见:“我们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以后面临的考试不会少。”2016年起,专业学位全国联考会以什么样的考试形式出现,目前还没有细致的文件公布。但是,每一个参加过、组织过这场考试的人都知道,这不会意味着在职研究生考试的终结,或许,是另一种更完美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