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文明的“火种” ——文明小屋志愿服务侧记

发布时间:2015-08-07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文并摄

  8月5日清晨5时,首都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孟远的闹钟就响了,这天是他到文明小屋上岗的第一天。虽然8时上班,路上花费时间不过50分钟,但他仍然早早就到岗,开始学习“志愿者须知”。

  这个文明小屋坐落在牡丹园地铁站B口对面,是由海淀区政府搭建、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提供服务的平台。小屋的搭建,除了进行便民服务外,更深远的意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让大家成为文明行动的一员。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可通过“志愿北京”官网、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招募等途径报名。截止目前,已有400余名学生上岗,分别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等高校。

  “在这么多同学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中,我只是‘星星之火’。”孟远笑着说,但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紫竹桥的小屋建好后,他“还要去那儿接着燎”。第一天走进小屋,孟远就下定决心做一颗文明的“火种”。和市民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更让他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

  刚开门不久,就有两位上班经过的大叔送来一只小鸟,嗷嗷待哺却断了腿。“我们捡到它时,它一直张着嘴,挺可怜的。你们是大学生,应该有办法。”“市民把小动物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学过急救常识的孟远用棉签棒做了一个小支架,用胶带给小鸟固定好。安顿好小鸟后,他在便签纸上写下“可以开展动物救援”的字样。这样具有建设性意见的便签纸,在桌子上已经贴了一沓,是前几天值班的同学留下的。“大家的想法挺多的,都为这个小屋出谋划策,希望让火种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确实,这些“95后”的智慧不容小觑。一位大爷问路时,孟远在桌子上摆放的地图中并未查到具体位置,但他一转念,就在手机上用百度地图为大爷导航到了目的地。

  小屋的另一个志愿者杨佳伶是第二天值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她在报名时,就想起了小学语文课本中那篇《为人民服务》的文章。虽然知道“为人民服务”是一件高尚的事,但她并没有太多、太深的感悟,直到这两天参与到“为路人指路”、“为市民提供健康服务”、“为环卫工人提供热水”等系统的服务项目时,才看到这5个字闪耀的光芒。

  “我们这儿有一个文明换书活动,附近的交通协管员张大爷每天下班就来这里看书。”杨佳伶说,市民可以拿着自己看过的书到小屋进行交换,在选己所需的同时,也可让自己手中无用的书变成对别人有用的书。张大爷上了年岁,眼睛花了,每次看书时都把书举得很远。杨佳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就悄悄向小组长李枭伟提议:买几副老花镜,供这些热爱阅读的老人使用。

  看着小屋内完善的体检设施,记者体验了一下测血压。“你的血压有些偏高,平时要注意按时起居,多吃蔬菜。”杨佳伶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耐心叮嘱。“你们记录这些数据用来做什么?”“用数据说话啊。”小组长李枭伟说,团队里有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会把这些结果整合成大数据,既能提升服务的可信度,又可检测片区市民的身体状况,便于做好健康宣传。

  下雨时的一把伞、三伏天的一剂消暑药、雾霾天的一个口罩……文明小屋开了不到一周,就受到来往市民的点赞。中国地质大学的何绍森是这个项目的主要带头人,即将升入大四的他一边忙着准备保研材料,一边抓团队建设。“我们的志愿者精神,就是这样高年级传低年级,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希望这志愿之火越烧越旺。”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