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离高考还有一周,考生的学习、心理、生活该保持怎样的状态?几名本硕连读实验班“学霸”近日做客北京考试报,讲述他们高考前一周各自的备考方法和考场答题技巧,希望以亲身经历给即将步入考场的考生提供帮助。
北京科技大学理科实验班姜磊:理科生最后阶段也要“偏偏文”
在高考前最后一周,除看课本和做题外,姜磊把时间的天平向语文、英语这两门文科科目偏了一下。“语文、英语的分值很高,即使数学得满分,语文刚及格也不能进入好学校。”
对这两个科目,姜磊把重点放在作文上。他找来往年高分作文的范文,挑了几篇适合自己口味的,把其中的名人警句、华丽辞藻背了下来,以加深印象,还把之前搜集的社会热点素材翻阅了一遍,准备在写议论文时用作论据。他还分析了文章的段落格式、思维方法、开头结尾的模式,以便考试时为自己所用。对于英语,姜磊认为其他部分可依靠平时积累,但作文仍然有模板可学习效仿,最后几天突击作文是明智的选择。
考场答题策略:考试时,遇到难题必然会出现不良情绪。对此,考生不用刻意去平复心情,可先把难题放在一边,继续做后面的题。其他题目做出来后心情自然会放松,这时再去做难题,就会渐入佳境。
北京科技大学理科实验班李少雄:制订计划,做好时间管理
李少雄对自己高考前最后一周严格管理。对英语,每天坚持听听力。对语文,坚持背记字词、古诗句等,对之前“一模”、“二模”的阅读题进行分析思考,由于觉得阅读较难把握,就深入分析,“这篇阅读为什么得分高,另一篇为什么得分低,我都对照答案进行总结。”李少雄认为,对语文、英语的阅读题可以通过总结题型找到答题出发点,“根据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体裁归类,分析每一种体裁的文章的提问方式和侧重点。”
对数学和理综的复习,李少雄选择夯实基础。“回归课本,哪儿薄弱就补哪儿。”他说,最后阶段,不能让平时做题建立起的自信被难题、怪题损耗掉,回归基础是当务之急。
考场答题策略:在高考考场上不要想太多,经过了多次模拟考试,考生要抱有一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平时怎么答考试时就怎么答。不要想着超常发挥或者发挥失常,把高考当成又一场模拟考试就可以了。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实验班郗博鸣:捋一捋思维方式
“最后几天,考生经常会头脑一片空白,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内容不会。这时候就要捋一捋思维方式了。”郗博鸣说,最后一周学校放假,他当时仍坚持在校上自习,进行查漏补缺。“最后复习知识点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看到的就要吃透。”他倾向于有主有次地复习,这样复习了一遍后大脑就不会一片空白了。
郗博鸣认为,语文、英语虽然平时的积累很重要,但答题也有套路。比如做英语完形题,只掌握词组搭配是不够的,还要从全文出发选择正确词语。对语文阅读,直接看问题和把全文通读一遍再回答问题,答题感觉也是有区别的。
“思维方式根据学科不同要有变化。”对文综考生来说,虽然熟知背景材料中的社会热点,但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分析和解决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能拿高分。所以考生复习中要找到出题方向,在作答时思路清晰,言之有物。
考场答题策略:要注意细节。在高分竞争中,最能拉开差距的就是细节。比如数学要求答案保留到小数点前多少位,考生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再作答。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基地班吴一芳:保持惯性,找到自我
高考前,吴一芳保持每天做一套模拟题的习惯,以保持手感。在最后一周里,她的生活、起居和往常一样,既没有大吃营养品补身体,也没有把睡觉时间提前。“有足够自信,才能保持最平稳的状态。”吴一芳还找出错题本进行回顾。其中不仅记录了知识重点,而且将各种题目分类收录,还归纳了难题的解答方法和步骤。对于语文、英语作文的复习,她都没有参照范文,而是找出自己写过的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准备在考场上当素材用。
考场答题策略:考前复习要保持惯性,按部就班查漏补缺。高考答题要“以我为主”,比如做理综题时,可先做擅长的科目,也可在头脑最清醒时先攻克不擅长的科目。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基地班姜俣丞:拿起笔来列提纲
“最后阶段的复习,理科生也要拿起笔来列提纲。”姜俣丞的制胜法宝,就是在最后一周里回归课本,并将各个章节联系起来,列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提纲。姜俣丞认为,知识点看一点是一点,这样复习不仅不会跑偏、跑漏,而且把各章节联系起来,做题时会有新的解题思路。“比如物理的电磁学和力学的章节,我列提纲时,将其中有联系的知识点重点标注,考试时涉及这方面的题目解答起来就水到渠成。”
做题时,姜俣丞也注意把握时间。不会做的题先跳过,答完后再进行第二次思考,但给每道题的思考时间有限,超时不会就放弃,先检查其他题的解答正误。
考场答题策略:把高考当成一个过程,不要患得患失。无论将来考上哪所大学,都要对未来充满期待。以这样的心态走向考场,就一定会交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