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文并摄
体育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代名词,似乎和文化课程无关。体育课往往被当成文化课休闲之余的“附属品”。在“漫天飞絮”的季节,丰台东罗园小学本周三迎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
“利用体育运动改善小学生的执行功能,进而提高语文、数学成绩。这是我们小组研究的课题,现在正处于‘理论结合实践’阶段。”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研二生田垚说。“体育课有这样的魅力?”记者不禁问道。田垚笑着眨了眨眼。还有5分钟上课,孩子们已经把他围得水泄不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今天的课程内容。
“同学们集合!”随着一声哨响,四(三)班21名学生按个子排好队伍。“首先,我们围操场慢跑两圈。”田垚边吹着哨子,边带领学生跑了起来。接下来是热身运动。和其他人不同,田垚的热身环节充满了“篮球味儿”:每人一个篮球,根据口令完成拍球、体前抛球、体后击掌接球、原地单手左右推球、单手抛球换手接球等动作。“今天要学的课程是‘三步上篮’吗?”记者眼前顿时浮现出小时候体育课“排成一列,逐个投篮”的场景。田垚摇了摇头,笑而不语。
“现在,同学们1、2报数,报1的为一组,报2的为一组,每组分成两列。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好玩的比赛!”原来,刚才的“篮球热身”是为了这次比赛做准备。一听说比赛,学生们立刻来了兴致,整装待发、斗志昂扬地听田垚讲解。“每组两名同学,一边运球跑,一边向对方传球,到对面白线处返回,下一组再跑。整个过程中互相传球不少于三次。”前边的学生跑起来时,后边的学生并没有闲着:“搭伴儿”的小伙伴开始“切磋”如何准确接球、提高运球速度,跑回来的学生给没出发的学生传授“战术”……
比赛在紧张的气氛中结束了。望着学生们红扑扑的小脸蛋,田垚建议他们休息一下,做个小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游戏开始时,我指定任何一个人开始,比如他说‘篮球’,要同时两手做成乒乓球的样子;第二个人接着说‘乒乓球’,同时两手做成篮球的样子。交替进行,谁错了就要表演节目。”说完,学生们乐呵呵地拉着手围成一圈。“大家一起帮我监督啊!讲话与手势同时进行,两个人停顿时间不能太长,不然都算输了。”在游戏中,有的学生反应很快,不假思索地完成了口令和动作;有的学生偶尔“开小差”,嘴里说着“篮球”,同时做成了篮球的动作,知道自己错了,小手马上捂住脸,憨态可掬。
在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中,40分钟的体育课很快结束了。田垚这才从“孩子堆”中抽出身来,将这节课的奥秘娓娓道来。所谓执行功能,包括抑制、刷新和转换。以数学为例,执行功能对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都有预测效应。研究发现,抑制控制是影响儿童解答算术题的一个重要变量,影响解答速度和准确性。儿童数学能力的差异,主要在于抑制控制能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导致转换和刷新能力表现的差异。
“从热身到比赛再到游戏,都潜移默化地包含执行功能的内容。”田垚说,每个小动作都有“大哲理”。比如在热身中,体前抛球、体后击掌接球就是让学生抑制抛球后又在体前接球这一习惯,改为体后击掌接球。而根据老师口令,学生选择单手抛球或是双手抛球,以及之后是击掌一次或是几次的练习过程中,要立即转换思维,并且对击掌次数进行刷新。同理,在运球传球比赛中,学生要在向前的运动中,同时向侧面发起传球,也是抑制、刷新、转换能力的体现。“篮球和乒乓球”的小游戏更是如此。
“如果单纯跟学生讲执行功能,他们不可能懂,也不会顺着老师的要求去做。”对于这个“体育运动改善小学生执行功能”的课题,田垚充满信心。他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做。每次给学生上课,他都把自己“一分为二”:一面是个“大孩子”,和孩子们一起玩,教他们怎样玩;一面又是个“有情怀”的老师,希望寓教于乐,提高执行功能,“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