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早就听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有个青年教师叫孟琢,是一位可以和学生成为“兄弟”的老师。恰巧上周四晚上有一场“论语论教”的讲座,主讲人还没到,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学生,晚到几分钟就不得不站在后边。原来,主讲人是孟琢。
一副金属边框眼镜,整洁的衬衣外边套了件西服,仿佛是特意为这次讲座准备的。这个“80后”青年,清瘦儒雅,脸上一直带着亲和的笑容,站在学生堆里看不出是位教师。
“没想到今天来这么多人。你们将来很多人会走向教师的岗位,而不会像我一样‘不幸’,留在大学里搞科研。”孟琢一开口,学生们都笑了。“然而,当你们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首先要做的就是‘装’。”孟琢笑着说,刚毕业的师范生都希望在学生面前“为人师表”,树立自己的“师道尊严”,但孔子一直强调师生之间最重要的是“诚”。“多年后你们就会明白,只有足够真诚,所收获的情感才是作为教师最宝贵的财富。”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的乐趣,在于触动学生的灵魂。”孟琢说,“教育不是安利”。徒有激情,每节课讲到“第一排学生都不得不打着伞”的老师,不是真正的好老师。教育应该是学生思想和情感发自内心的涌动,不是逼迫,而是涵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自我发生、发展。“不悱不发”,给学生充足的尊重。
在孟琢看来,“温故而知新”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教师更应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继承中国传统,在传统的土壤中创新。”真正的创新恰好是在历史底蕴之上。一位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应该比谁都了解“师古而不复古,坚守而不保守”。
“我懂你们的情怀,你们希望将春风化雨的教育本质发扬光大。”孟琢突然严肃起来,“但每位教师都会遇到教学烦恼,这时候就会失去对学生的信任”。“人能弘道”,是孟琢一直信仰的教师情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始终要去相信他,他才会相信自己”。
有学生问道:“您和学生交往的底线是什么?”“真诚。”孟琢笑着说。
时间不知不觉到了22时,在场学生意犹未尽。一场关于孔子“尊师重教”的对话在热烈的掌声中拉下帷幕。而在场的师范生,也为即将迎来的教师生涯勾勒出一个带有“论语味儿”的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