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了2015年全国硕士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继2014年人数下跌后,2015年的人数又减少6.5万人。这场持续多年的考研热似乎开始降温。“考研降温论”的观点也迎面而来。
从数据来看,考研热似乎出现了降温拐点。但连续两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的下降,只是种“数据性降温”,而非理性回归。看清考研热是否是真“退烧”,还得看助推考研热背后的动力是否已经消退。众所周知,考研热背后是文凭热、学历热。时下,一些企业在招聘时不仅以“研究生学历”作为门槛,还提出“985”“211”高校毕业等限制条件。公务员招考的一些热门职位,在学历要求一栏也注明“研究生”三个字。更何况工资待遇与文凭捆绑从未剥离,如果就业选拔不能摒除功利心,考研热就不会消退。
纵然,就业市场偏爱高学历人才,很多毕业生已经转变了就业观。出国、创业、“边工作边充电”,条条大路通罗马,考研已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所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理性思考考研究竟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物有所值,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决定。
考研热迟早要降温,理性看待考研是大势所趋。就目前而言,仅从“数据性降温”就断言考研热出现降温拐点,不仅缺乏充分的论据,也有违现实。在每年新增大学生不断创新高、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热有升有降是正常现象。再加上文凭崇拜的惯性思维,以及滋生文凭崇拜的土壤仍然存在,即使报考研究生的人数稍减,也难以动摇考研热。
考研热要降温,并不取决于人数的减少。从客观来说,通过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变化,给被职位绑架的文凭松绑,让毕业生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学历上;从主观上来说,毕业生也要摒弃功利心,让自己的研究梦想真正归位。
无论考研降温与否,只要研究生能够回归学术研究本身,考研的冷与热也就无需再关注了。
(刘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