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习遭遇无力感 研考生如何激发能量?

发布时间:2014-08-20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暑期将结束,但有些研考生仍然没有进入复习状态,每天机械地备考,不仅效率不高,而且还出现了无力感。如何激发能量“脉动”回来呢?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辅导老师。

 

你是否遭遇无力感?

   无力感是一种由工作引起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人们在工作重压下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和单纯的疲倦劳累有所不同。对研考生来说,长期面对压力会有疲惫和无力感。

  跨考辅导老师李娜介绍,有三类人较易有无力感。第一类是基础相对较差、准备考研较晚的考生。这些考生或是因为跨专业考研,或是因为之前没打算考研也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到了暑期或报名前才有了考研的想法。尽管复习很努力,可是因为方法不对或者时间不够等原因,他们很难在成绩上有所提高,所以会对复习比较反感,认为即使比别人付出更多也看不见希望,常有放弃的想法,感到身心俱疲。

  一些平时成绩较好的研考生也有可能出现无力的状况。对于他们来说,考研并非完全来源于自己的乐趣,只是想要研究生学历和学位证。这类研考生时不时会出现“这样坚持下去是否有意义”的想法,摇摆不定间易产生无力感。

  第三类是在职研考生。他们因为晋升或者追求梦想等原因选择考研。因为要同时应对生活、工作、考研三重压力,会感觉身心疲惫。

 

无力感多由3因素引发

  刘京环老师介绍,大多数人的无力感主要由3个因素引发。首先是复习成果见效慢。复习了很久,但每次做模拟题成绩都不理想,或者分数提高不明显;每天都背单词,可仍记不住单词的多层含义,以前做错的题目再做照样出错……长时间复习本已令人疲劳,若是进步不显著,疲劳感会放大。

  还有一部分研考生因为缺乏方向感而有无力感。大学生毕业前,考研、考雅思托福、考公务员、找工作,选择多,迷茫也多。有些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规划和定位,随波逐流地考研或出国。还有些人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同时准备多种考试。备考过程中的“都要抓、都要硬”或“没有定性”让他们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些以考名校为人生目标的人,也会产生无力感。他们雄心勃勃、争强好胜,时常苛求自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冲劲十足,但身心精力支出很容易超乎自己能掌握的范围,强撑之下,时日一久,就会产生无力感。

 

多方入手摆脱无力感

  现在已是研考复习的强化阶段。张爱媛老师建议,研考生要从心理、作息、时间管理、运动等多方面入手,摆脱无力感。

  考生要学会欣赏自己,树立自信心。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长时间的努力不是无效,而是“尚未见效”。量变会引起质变,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就会在行动和精神上积极起来,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成绩自然就会提高。同时,研考生要学会倾诉。考研复习是一段艰辛的旅程,随时会遇到困难,将内心的焦虑说给朋友、家人听,有时候说出来本身就能解决问题、释放情绪。

  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研考生也是这样。如果因为长时间连续复习而缺少休息,研考生就要赶紧给自己放个小假,让身心得到放松。短暂的身心调整,是为了给后续的持久复习积蓄能量。

  管理好时间,提高复习效率。从现在起,研考生要制定一个复习时间表。当每天的计划都能如期完成,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时,就会感觉压力减轻,动力更强。

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手段,不仅有助于睡眠,还能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研考生可在早晚上下自习前步行一段路,或者连续复习一段时间后起身放松,或者晚自习前在操场慢跑,这些都是比较简便的运动方式,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放松效果。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