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纪念你 我的“4+X”大学时光

发布时间:2014-06-30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穿上蓝色硕士服、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才意识到大学时光真的要结束了。时下,研究生圈里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昵称——“X战警”。因为硕士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之分,也有文史类和理工类之分,同是硕士生,所读年限却不同,有的2年,有的2年半,也有的3年。“4+X”年的大学时光,让他们称作“X战警”。终于要向学校说再见了,拿什么去纪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搭上“定制车票”的列车,驶向梦想

  毕业典礼那天,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前摆出了一张大大的“火车票”,始发地为北师大,终点是梦想,日期为2014年6月26日,车次是100875(北师大邮编)。“车票”编号为20102014BNU5201314,其中“2010”为今年这批毕业生的入学时间,“2014”为毕业时间,“BNU5201314”的寓意是“北师大,我爱你一生一世”。

  文学院硕士生赵丽薇捧着“梦想”两个字和这张“车票”合了影。“我虽然不是2010年入学的,但也是今年毕业。我爱北师大一生一世。”

  赵丽薇在2007年考入北师大,保研又选择了北师大。7年的生活,让她连学校的“哪座教学楼后面种什么植物都能一一列举出来”。作为北师大的“土著”,她心中满是不舍。“为什么我的眼中总饱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虽然一直面带笑容,但她仍掩饰不住内心淡淡的“忧伤”。

  “我要感谢北师大,是她成就了我的梦想。”赵丽薇说,即使明天就要启程,自己也会永远把八字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铭刻心中。

 

穿上五四青年装,感受“京华烟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硕士生雨涵和同学商量:“毕业时,咱们穿着五四青年装合个影吧,装一下民国时代的大学生,感受一下林语堂笔下的《京华烟云》。”

  从本科读英语专业起,雨涵每天一开收音机就听FM 91.5,一上课就做presentation(课前小演讲),张嘴就是莎士比亚、霍桑,去图书馆大多时间“泡”在外文阅览区……纯英语的文化似乎已经让她“忘了本”。

  一次偶然的机会,雨涵读了《京华烟云》的英文版。在被民国时期的文化深深吸引的同时,她更为林语堂原汁原味的英文写作所倾倒。她终于明白,中英文翻译不单单在于“形”,更重要在于“神”。从那以后,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她“恶补”中国文化,找寻中英文翻译的突破口。

  “我想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个纪念。” 雨涵说,身边很多同学选择出国留学,但自从邂逅了“京华烟云”,“北京这座城市,我已舍不得离开”。

 

驻足这里,追忆最好的自己

  “我把自己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人大。”中国人民大学2011级硕士生李响说。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学校如论讲堂门口照毕业照。“我的第一次音乐会、第一次比赛、第一次听讲座都在这里。”李响说,平时在学校不觉得特别,直到要离开时才发现,曾经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要离开时我才突然发现,学校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李响看来,研究生生活和本科不一样。读本科时刚步入成人阶段,还允许犯错误。但读研后,每件事都要自己负责,再也没人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所以有时候会更迷茫,更手无足措。”但正是曾经的惊慌,造就了今天的沉着;正是曾经的懵懂,造就了今天的睿智;正是曾经的“不好”,造就了今天的“最好”。

  “这所大学带给我的,并不只是一流的专业知识,还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李响说,以后的路就是“向前走,无所畏”。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