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不是茶话会

发布时间:2014-06-09 期号:

刘 婧

  6月是毕业季,也是获取学历、学位证书的季节。各高校已陆续开始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出口的最后一关,本应严把其质量,但有的学生竟当成茶话会,还有的“走后门”。

  当下的研究生,少则7年寒窗,多则10年以上。如在论文答辩时走“人情路线”,既是对自己学术实力的不自信,也是对研究生教育的不自信。学生把心思过多放在“人情公关”等小聪明上,即使在老师的关照下论文能侥幸过关,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读研这几年,没获得真才实学,反而学会不少“人情世故”,这只会让研究生的证书贬值。研究生门槛常被认为“严进宽出”。国家多次颁布文件要求提高研究生质量,在毕业论文答辩这一关更不能松懈。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健全学位论文开题及评阅制度。论文开题要有规范的程序,论文评阅要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外单位同行专家参与,加强匿名评阅等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论文评阅制度建设,有条件的单位应探索国际同行评阅。答辩委员会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要严格履行职责,保证学位授予质量。如何落实《意见》是高校的当务之急。北京师范大学从去年开始对博士生毕业论文质量提高了要求,并全部送校外进行盲审;南开大学针对一些研究生在提交毕业论文“查重”电子版时故意删减字数、行文不规范等问题,取消此次答辩申请资格,并对超出学习最长年限的研究生进一步作退学处理;清华大学今年首次实行博士论文答辩在线直播。这些才是严把“出口关”的表现。

  保证研究生质量,不仅体现在招生阶段的“入口关”、培养阶段的“过程关”,还体现在论文答辩的“出口关”。无论是从学生本身,还是从学校来说,都应把好论文答辩这最后一关,为研究生质量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