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文并摄
有人说,有一种青春叫高考。对于考研奶奶仝正国来说,有一种花甲叫研考。
花甲之年仍三度参加研考,明年将第四次参加,“只要我生命还没走到头,上学就要上到头。”仝奶奶这句话说出了她毕生的梦想。三度高考,三度研考,只为上学上到终点。这位66岁的老人,已经成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代言人。
落榜后进京“取经”
3月26日上午,仝奶奶坐高铁来到北京。一袭黑色蕾丝边高腰裙、肉色裤袜、长筒靴,再加上一副时下流行的宽边眼镜,举止优雅,俨然一位时尚达人,这是仝奶奶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记者担心仝奶奶上了年纪听不见说话,远远地喊了一声“仝奶奶”,没想到她虽年过花甲,仍然耳聪目明。
仝奶奶总结这几次的研考教训,起初是英语拉分,今年英语成绩上去了,专业课又没跟上去。她本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之所以今年选择教育学,是因为在家里给孙女和她的两个同学补着课。“我教过的孩子,在班里排名都数一数二。这些初中生不听爸妈的话,但爱听我的话。我想多学学教育学,能更好地和孩子沟通,让他们更‘服’我。”操着一口浓重天津口音的仝奶奶说起自己带的这三个孩子,有掩饰不住的自豪。
隔行如隔山,跨专业考研对年轻大学生来说都非易事,更何况奶奶级大学生呢?仝奶奶决定明年研考换回“老本行”——国贸专业。“这样坚持考下去,不仅为了自己的梦想,还为了拓宽知识面,将来多带给孩子们一些知识。”
仝奶奶认为,北京的教育资源充足,在这里一定能取到“真经”。她首先选择了一套网络教学课程。她对“线上教育”这个潮词丝毫不陌生,老师只教了一遍,她就会操作了。记者惊讶于仝奶奶计算机操作如此熟练,“大学时计算机不考过怎么拿学位证?”仝奶奶反问。她决定新一轮的复习不再埋头自学,也尝试一下新时代的网络教育。她甚至还想体验“高三式”的魔鬼复习。下午,她来到北大资源学院,走进考生课堂、宿舍,感受他们的起居生活。“高三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了,我不怕再经历一次。”仝奶奶说,她除了早晨不能跟着跑步外,其他都不会“落伍”。等7月送三个孩子中考后,她一定来北京体验“魔鬼训练”。
耳顺之年不“耳顺”
“您这样坚持研考,家人知道吗?”记者问。“他们已经放弃我啦!”仝奶奶俏皮地撇撇嘴笑着说。
66岁,已是花甲、耳顺之年,有退休金、儿孙满堂、家庭条件不错,本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仝奶奶却更“认死理”了。她第一次提出参加高考时,儿子第一个反对;现在她又欲参加第四次研考,儿子实在是“没脾气”了。仝奶奶身边的老姐妹们也劝不动她。别看仝奶奶表面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但她平时“把药当饭吃”,有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还动过大手术。就是拖着这样的身体,她每晚坚持学习到很晚。家人都说她不要命了,她却从来不放在心上。
对仝奶奶的坚持研考,社会上不理解的声音很多:“这么大岁数还和年轻人抢名额。”“为了学习连家人都不顾,老太太是不是精神有问题?”仝奶奶的回应只有一个:“只要我第二天能起床,我就要去复习备考。”
为了研考,仝奶奶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休息时间零零散散地均摊到日常生活中:乘公交车时、吃完饭后……“我学习、读书不需要家人为我花钱。我自个儿有退休金,之前还炒过股,5元买的,32元卖的。”仝奶奶说,老年人有各种生活方式,她参加研考并不是为了炒作,而是真的享受这个实现梦想的过程。在这条路上,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三度高考实现大学梦
2003年,仝奶奶在报纸上看到南京医学院录取了一位72岁的老人。她这才知道,从2001年开始,国家已经放开了对高考年龄的限制。
1948年,仝奶奶出生在天津塘沽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仝奶奶的母亲上过学堂,舅舅和姨妈是大学生,父亲也上过学,后来在学校当会计。仝奶奶的母亲爱看书,家里有好多书。仝奶奶说自己是受母亲影响。她四岁开始学习认字,小学毕业时已经看完了《鲁迅全集》。初中时,她各科成绩大都是班里第一。恢复高考后,仝奶奶因为过了年龄和高考失之交臂,虽后来拿到大专文凭,仍心有不甘。当知道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后,她回到母校,和比自己小40多岁的同学一起上课,三度高考,终于实现了大学梦。
2013年,得知研考取消年龄限制的消息,仝奶奶万分激动。虽然无论年龄限制是否取消,她的梦想从未动摇过,但这次研考取消年龄限制对她们这群“上年纪”的群体来说,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鼓励。
正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仝奶奶一路走来,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