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文并摄影
国考刚落下帷幕,上周末又迎来北京市公务员考试。记者观察到,在11月24日和12月8日,各高校“坚守”图书馆和自习室的人明显减少,不少研考生奔赴公务员考试现场。
眼下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旺季”。找工作“多管齐下”本无可厚非,但记者却发现一个现象: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只找“体制内”的工作。
曾经的梦想“too young too naive”
“姐,明天我要上战场了,祝福我吧!”上周六,北京理工大学何曦瑶给记者发来微信。“下个月才考试呢,你学糊涂了吧!”记者笑着回复。她接着发来一个“汗”的表情,表示自己说的是周日的公务员考试。“那考研的事呢?”“回头再说咯!”
何曦瑶的爸妈希望她出国,但她坚持考研,留在母校继续做她喜欢的化学实验。就在这个夏天,她背着书包,义无反顾地走进梦想特训营,和研友们一起经历“高三式”紧张学习。那时候,她坚定地告诉记者,她特别想当一名科学家。
梦想,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是,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记者从何曦瑶身上看到了梦想的力量。然而,研考临近,当再次谈到梦想时,她只用了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台词“too young too naive”(太年轻,太天真)回答记者。她说想通了,既然有自己可以报考的公务员岗位,就先占住这个“坑”,何苦去追寻那个“虚无缥缈”的梦想。“现实就是这样,无论你出国还是考研,最终离不开找工作。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梦想就得靠边站。”
何曦瑶说,宿舍4个人之前都在准备考研,现在都弃“研”投“公”了。“科学家太遥远了,还是抓紧挤进‘体制内’更现实。”“既然能一步到位,为啥要一波三折啊?”她的舍友说。
上周日上午,在北京市裕中中学考点,记者从候考的队伍里采访了10名考生,其中8名是研究生。“研究生找工作不是更有优势吗?你为何还来挤这个‘独木桥’?”记者询问了一名重点大学研究生。“其实,我考研就是为了考公务员。你也知道,有些职位只限研究生报考……”
我甘心当“小邹”
国考之后,许多人在谈论一个名叫“小邹”的年轻人。“小邹”是谁?没人见过他,但“体制内”的年轻人不止一个说和他似曾相识。
“小邹”今年27岁,已经在机关工作4年多了。别人羡慕他可以吃一辈子“皇粮”,他却受不了沉闷的工作想跳槽。其实现实中没有“小邹”,他只是今年国考《申论》背景材料中的虚拟人物。不过,现实中有小张、小王、小李……这些在“体制内”被习惯性地称为“小×”的年轻人,虽然经历着和“小邹”相似的迷茫,但却清晰地“引领”一代又一代毕业生的求职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张颖最近除参加公务员考试外,还报名参加事业单位考试。“你为什么不去媒体试试呢?”记者不禁问她。“现在媒体基本上都转企了,还能解决北京户口、有编制吗?”张颖反问。
张颖是本校的保研生。大一那年,她认识了一名研一的学姐。学姐是学校“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学校领导记者团组织各种活动。那时学姐经常讲自己的新闻梦想——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写出最鲜活、最独家、最接近一线的新闻。那些年,她们的偶像不是哪位歌星、球星,而是爱德华·莫罗——那位在枪林弹雨中向世界报道“这里是伦敦”的记者。“我就这样跟随学姐,怀着和她一样的新闻梦想,努力学习,才成了保研生。”张颖说。
然而,学姐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媒体,而是进了国家部门。记者辗转联系到那位学姐。“您好,我是小杨……”大概是杨学姐在机关习惯了这样的对话方式。当谈及梦想时,杨学姐微微叹了口气说,在机关待了两三年,年轻时的梦想已慢慢消磨殆尽,“就这样吧”。杨学姐和“小邹”一样,也曾迷茫过,但最终还是选择留下。
为梦想代言, 能否突破“体制围城”?
这两天,除了做实验,农科院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徐倩楠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浏览北京事业单位招聘网。“国家图书馆竟然招我们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我马上就报名了!”她开心地说。“前段时间,你不是还说导师特别满意你做的实验,你打算读博吗?”听到记者的疑问,她眼神黯淡下来。父母不赞成她读博,希望她找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早点稳定下来。“我觉得爸妈说得对,女孩子就应该进事业单位,稳定点儿好。”她说。
留学生苏晓珏刚回国就开始了密集的应聘。她从对外经贸大学本科毕业后,就去了加拿大读MBA。最近得知外研社招聘,她便去面试了。“去当英语编辑,那你学的经济学、管理学不都白费了?”记者问她。她耸耸肩说,自己出国不仅学了专业课,还锻炼了英语。现在“海归”找工作不是很乐观,能用上其中一个长项就不错了。“我听说外研社解决户口。”她小声告诉记者。她决定回国后在北京发展,但“北漂”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户口,这样,“漂”起来才有安全感。
“户口”、“编制”、“稳定”似乎成了“体制内”的代名词,但这些名词也能为梦想代言吗?人生第一次求职,是要按照自己的梦想找到相匹配的工作,还是让工作改变梦想的形状呢?
“这就像是一个‘围城’,外边的人想进去,里边的人想出来。”在某部委工作的小董说。他本科专业是计算机,毕业那年考上了“万众瞩目”的公务员,成为办公室的文员。“这倒是我们老百姓平步登云的机会,那时所有同学都羡慕我挤上了‘独木桥’。”忆起往事,小董仍有掩饰不住的骄傲。但现在再看,他的同学有的当上了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了公司老总。小董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虽然可能熬到“科级”、“处级”……但他似乎永远都不能像他的同学一样,靠“计算机技术”吃饭了。
面临“体制内”的光环,你的梦想停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