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医招生培养新模式——访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田润平

发布时间:2013-06-28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也是由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的高等院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校已成为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和“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随着中医被普遍认可,中医不仅走向了老百姓的心中,也逐渐走向世界。颇受观众喜爱的“养生堂”节目时常出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身影,在外国西医研讨疑难问题时也有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发言。而这也对中医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招生时选拔更多适合从事中医的人才,如何在培养中开创传承结合创新的模式,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田润平。

 

  记者:2013年学校考录比是多少?录取了多少人?学校在招生和培养方面有什么新模式?

  田润平:我校2013年硕士生考录比为3.26∶1,博士生考录比为5.07∶1。2013年共录取境内硕士研究生745人,境内博士研究生192人。

  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方面,首先,我校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根据学科发展及社会需求调整学科招生计划、专业结构、培养类型,建立研究生招生与就业挂钩机制;其次,在复试中,我校加强了能力测试,对不同类型研究生的选拔分别有所侧重:学术型研究生侧重学术基础、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外国语水平的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同时,复试比例进一步加大,生源充足的学科专业复试比例为招生计划的150%左右。

  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方面,首先,我校加大了硕博连读的招生规模,将七年制推荐免试攻读博士、提前攻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转博三种类型的硕博连读生纳入统一的考核体系。该部分学生通过科研考核、综合素质考核以及临床实践考核后,不再需要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其次,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突出导师导向,重视导师及基层学术组织在博士研究生选拔中的作用。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其中专业硕士多少人,学术硕士多少人?有哪些专业招生?

  田润平:我校2014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700人左右,其中专业硕士与学术型各占50%。研究生招生学院包括基础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教学单位。招生专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下的绝大部分二级学科,以及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等专业。

 

  记者:学校有哪些学位授权点和特色专业建设点?

  田润平:我校现有博士授权点40个,硕士授权点43个,涵盖了中医学、中药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专业。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中医学、中药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中医临床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以及民族医药学),是全国中医药高校中国家重点学科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盖专业最广的学校。

 

  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毕业去向如何?

  田润平:目前,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都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我校研究生毕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近两年,我校博士毕业生中50%左右进入医疗卫生单位,其中绝大部分进入三甲医院,其余50%左右进入教学科研单位及大型国有企业。硕士毕业生70%以上进入医疗卫生单位就业,20%左右进入教学科研单位,其余则多分布在其他事业单位及医药相关企业。近两年,我校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在99%以上,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均处于北京市高校前列。

 

  记者: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怎样?

  田润平: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具有重创新、强实践、国际化的特色。学校拥有较为雄厚的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69名,硕士生导师685名,国医大师2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还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全国优秀教师等顶尖专家。

 

  记者:报考本校的考生该如何选择研究生专业?根据往年情况,您对于初试复试有什么宝贵的建议?

  田润平:考生报考专业时,一方面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及社会需求等来选择。报名前,考生要仔细阅读学校招生简章,特别是对于跨门类报考的考生,需注意报考专业对专业背景的要求。同样,复试前,考生也要认真阅读学校的复试方案,按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