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婧
2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公费”“自费”双轨制变成了研究生全部“自费”的单轨制。
“所谓的‘自费’,实质是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多元投入机制,国家、学校、导师和学生个人均成为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主体,而实际上研究生个人学费仅占研究生教育全部投入中的较小比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弛说,北京师范大学从2008年起就开始实行“以奖学金抵学费,并给予学生基本生活补贴”的奖助学金发放体系。这次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使之前一直试行的“奖返制度”更加“名正言顺”,在研究生教育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自费,是一种激励
在这次改革中,受益的还是学生。首先,研究生自己缴纳学费,就会更加理性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其次,在投入总量增加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奖助体系也会成为研究生积极进取的无形动力。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三助”岗位的设立,将彻底打破过去的“大锅饭”,多劳多得,每个研究生因为学习、工作投入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比如博士生,高的可以达到4000元以上,低的可能就只有1000多元了。差距的拉开将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张弛举例说。
这种激励的作用还表现在教育公平上。“公费”制度存在的学校,考生往往都在入学考试时削尖脑袋去挤那些名额,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享受免交学费的待遇,而那些入学成绩不太好的考生,就会“心灰意冷”,因为无论后期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自费生的称号。这种“一考定终身”制度逐渐显露出其弊端,而全部交费,根据入学后学习成绩返奖助学金的方式打破了这种不公平,激励学生在入学之后更加努力。
“早在2006年教育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就曾提出的思路,现在全面推行是国家关于研究生教育投入政策的一种理性回归。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减少国家投入,或者增加学校的办学收入,其根本目的是建立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奖励优秀,最终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这项改革有利于激励学生在学业上积极进取,同时拉开优秀人才与一般性人才在学期间的待遇,体现教育公平。”张弛说。
自费改革,改出梯度更重要
“收费后北师大研究生的基本奖助学金可以覆盖到100%?”记者问。张弛摇了摇头,说“覆盖面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改出梯度来。”在她看来,北师大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时间不长,仍需要继续完善。国家改革的目的是致力于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如何让奖学金“用在刀刃上”是下一步的目标。只有把奖学金的分配做出合理的梯度,才能在高投入之后,有更好性价比的产出。
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政策的出台,势必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将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一个资助和奖励力度有较大提升的奖助体系。北师大正在研究制定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分配方案,进一步完善助教、助研、助管岗位的建设,增加岗位的投放,规范学生与导师的关系、学生与学校的关系,避免学生的“私有化”。因此,有志于学术研究和希望得到高层次专业教育的学生,不必过多担心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而缴不起学费,因为研究生的学费来源可以通过获得新生奖学金缴纳或者由导师代为缴纳。只要成绩优秀,研究生不存在读不起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