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师——记一个师范生的第一堂课

发布时间:2012-09-10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婧

  她个子不高,瘦瘦小小的,爱看书不爱说话,但偶尔也会自嘲说:“教师嘛,就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以我这么黑啊!”然后露出几颗洁白的小牙齿,咯咯地笑着。她从山东的一所不起眼儿的学校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她的刻苦、坚韧我们都能看到。可当她说起未来的方向是当语文老师时,我犯起了嘀咕:她这么瘦小,能管得住学生吗?语文老师都是侃侃而谈的,她能胜任吗?而当坐在她的课堂上时,我便打消了所有疑问。这就是刘曦,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是她生命中最华丽的转身。

 

台下小个子 台上小巨人

  第一次登上讲台,就面临一群花季雨季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就叛逆。当她踏入教室的第一步,学生窃窃私语,还不时地比划着她的身高。而刘曦步伐坚定地走上讲台,少了平时的温和,多了几分庄重。

  这节课的内容是敬业与乐业,但刘曦没有从职业内容开始讲,而是首先为学生讲述了钓鱼岛事件。“我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者,但我坚信一点:少年强则国强。”说着,她打开幻灯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展现在学生眼前。随即,她又打开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毛泽东朗读这段话的片段。“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影片中伴随着毛泽东琅琅的读书声,许多少年都加入进来,最后凝成一股巨大的声音力量,震醒了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的学生。刘曦说:“下面,我们也一起朗读这段话,让我听听你们发自内心的声音!”学生不由自主地坐得笔直,认真朗读。我屏息聆听,不敢出任何声响,生怕打破了这份壮美。“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时的刘曦,站在讲台上,像一个小巨人,瘦小的身体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课上是良师 课下是姐姐

  课前,我跟刘曦说,我就是听听课,压力不要太大。刘曦摆摆手说:“放心吧,一听见上课铃响,我看见的就只有学生。”上课时,我发现刘曦不会一直站在讲台上,而总在学生身边走动。每位学生回答问题时,她都会走到他身边,听他答完,然后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对于职业规划的问题,她用“行行出状元”的理论告诉学生要“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事”。她说:“同学们不要觉得哪些行业卑微。我爸爸就曾经是一个擦鞋匠……”这样的讲述拉近了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纷纷说:“对啊,没有卖早餐的,我们早晨吃什么!”“没有打扫卫生的,我们怎么在这里上课啊!”稚嫩的话语让刘曦忍俊不禁。她话锋一转,提出“劳动的可替代性”,希望学生做一个“具有不可替代性价值的人”。这些内容,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了职业规划。

  下课了,刘曦的眼里还是学生。“同学,现在都立秋了,还穿着短袖,早晚多凉,记得明天加衣服。”“这位同学,我看你上课怎么总是打盹,以后晚上别睡那么晚。”一句句温馨的话语,充满了爱与关怀,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这让他们觉得,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而像是他们的姐姐一样。

 

台上一分钟 台下一暑假

  谁都不能相信,站在讲台上,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女孩儿竟像换了个人一样。事实上,为了这第一次“登台”,她准备了一个暑假。那时,她在家还没呆够一周,就忙着赶回来,从图书馆借了各种书籍,有《诗经》、《人间词话》等。我问她讲课时要用到这些吗?她摇了摇头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文化底蕴很重要。只有博学才能广知,才能成为合格的语文老师。

  暑假的大多时间,她都在图书馆筹划课程内容;有时,她也会请教别人怎样把幻灯片制作得更精美。即使是回宿舍的路上,她也在练习普通话,一个字一个字地跟读。整个暑假,她每天早晨七点准时起床,奔向图书馆去完成自己一天的计划。

  “这是我教的第一批学生,我希望这几天讲的课程能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启发,哪怕是一点点。看到他们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刘曦激动地说。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