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故事  研考407分背后的奋斗

发布时间:2012-07-23 期号:

  直到中国人民大学出分的那一刻,我才知道什么叫苦尽甘来。点开查分通道,我紧张地输入了自己的考号。屏幕上出现了我的照片和成绩。我眨了眨眼睛呆住了,407分,超过我的预期太多。不敢相信的我立刻关掉了页面,然后重新输入信息再查询一次。对,是我,407,这次我才真的放心。过去一年的苦和累,终于有所回报。现在的我,拿着人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再回首,感慨颇多。

  我在“豆瓣”上买过一本中国人民大学的旧教材。书寄到的时候,保存得还很好,用绿色的书皮仔细地包着,扉页上有很娟秀的字迹,写着:“这是一条布满痛苦与荆棘的道路,未知的旅程开始了。”我想,考研就是一段未知的旅程,有的人下定决心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到达了终点,看到了绝美的风景;有的人则一路磕磕绊绊,半途而废。而我,从决定考研的那天起就告诉自己,这一次,我绝不做逃兵。

  每个走过考研岁月的人都知道,坚持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又是多么难。从去年3月起,我就开始了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比起高考来说,考研对人的毅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敦促自己抓紧时间,我把手机调快了半小时。每天早上六点二十,我准时起床到图书馆占座,然后在图书馆一直坐到晚上十点半闭馆;中午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半小时;晚上回去之后,还要总结几篇老师的论文或者看看当天的新闻,有时要一直拖到凌晨一两点。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大半年,枯燥、无聊、烦闷,但却不能有半点松懈。记得刚开始,我总是进入不了状态,看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做题的时候会走神,还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出去玩。可是久而久之,我习惯了这样繁忙的生活,离开图书馆会变得不自在。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才换来最终的成功。

  研友,是我那单调的一年中一抹亮丽的色彩。没有朋友的鼓励和陪伴,这段旅程注定不会这么精彩。

  我们的“革命友谊”开始于考研政治班。7天强化学习,因为有朋友的陪伴,充满了欢声笑语。早上轮流去占座,中午小跑着去吃快餐,晚上一起等公交,休息的时候一起散步,睡醒后借书划重点,一起分享考研资讯,一起畅谈梦想与未来……这样的日子,再苦也快乐。

  我想很多人都会记得我们几个人的身影。那时候,我总是在走廊里转着圈背新闻史,影影大声地念政治,小仙女念念有词地说着百科知识,靶子抱着心理学重点绕来绕去,哲哲用她播音员般的声音重复着名词解释。背着背着,我们几个就凑在一起了,排着队在图书馆外面绕圈子。冬天的时候,每个人都穿得像只熊。我们臃肿的身子挤在一起背重点,那样子滑稽极了。

  12月底,我生病了,发烧到摄氏39度。那时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好多论文还没看完,重点还没记住,再加上发烧头脑晕晕乎乎的,我一着急就哭了。她们几个放下自己的复习计划陪我聊了一下午,帮我买药、给我带饭,鼓励我一定不能放松。这样的友谊,谁能不感动呢?

  整整一年,哭过、笑过,憧憬过、犹豫过、怀疑过,才有了今天的我。幸运的是,我最终走进了向往已久的人大新闻学院。但我知道,即使结果相反,我也不后悔。考研,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段成长经历和难以忘怀的青春故事,它时刻提醒着我:你曾经为了梦想那么努力,那今后你也一定不能松懈。未来的人生中,我还会遇到无数次的考试,但我想,它们永远代替不了22岁那年我的理想与奋斗。

  (北京语言大学应届毕业生 韩晓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