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婧
由于医科的实践性非常强,近年来,医学的专业硕士招生已逐步超过学术硕士。据了解,医科学校毕业的学生要考执业医师资格证才能从事临床诊疗工作。根据卫生部的新规定,以本科学历报考医师资格,要求所学专业和培养类型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即如果本科为非临床医学专业,即使具有临床医学的学术型硕士学位也没有资格报考执业医师。这足以看出专硕在医科院校的分量。日前,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萍。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多少硕士?其中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各多少人?有哪些专业招生?有没有新增专业?
吴萍:2013年本校计划招收约73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专业型硕士475人、学术型硕士255人,专业型硕士占招生总数的65%。但最终招生规模将依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确定。
学校学位办根据现行的二级学科目录,结合学校学位与研究生培养学科结构现状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现状,自主设置16个二级学科: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危重症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临床药学、天然药物学、儿内科学、儿外科学、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疼痛医学、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学校除目录内二级学科外,可在上述16个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培养。
记者:学校有哪些学位授权点?有哪些特色专业建设点?
吴萍:学校作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硕士授权单位,至今已培养5000余名硕士和1000余名博士。
目前学校授权学科包括教育学、法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按照三级学科统计,有5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在医学生物学学科的全覆盖,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了除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学科以外的所有生物医学学科。
在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体系建设中,学校也走在前列。继获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后,“十一五”期间学校陆续获得公共卫生、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护理、药学和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为今后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展了空间。
记者:今年考录比是多少?录取了多少人?今年招生有什么特点?
吴萍:今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3001人,录取人数750人,报录比为4∶1,其中专业型硕士录取441人,占58.8%,学术型硕士309人,占41.2%。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2050人,录取人数241人,报录比为8.5∶1。
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顺应我国居民健康需求变化趋势,加速培养全科医师人才,今年教育部在临床医学下设置全科医学专业学位;并要求通过审批的各招生单位调整招生计划,在全科医学专业招收专业学位。学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今年录取了8人为全科医学专业学位。
记者:学校研究生就业形势怎样?毕业后主要去向如何?
吴萍:学校的就业率高于北京平均水平。就业方向集中在医疗卫生单位,其中约70%的硕士毕业生留京工作。由于近几年三甲以上的医院对学历的要求提高,所以毕业后继续读博的学生增加。一定比例的硕士毕业生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在医药企业、高等教育单位、研究所工作,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
记者: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哪些学科比较强?师资队伍建设怎样?
吴萍:学校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断探索,围绕“培养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兼备的临床医学研究生”目标,开展了3个体系的建设:以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文化底蕴为目标的“3C”研究生培养体系,以强化导师责任意识、导师水平动态评估、导师资格退出机制为基础的“3R”导师队伍建设体系,以引导、监控、沟通服务为导向的“3C”评估机制和数字化、细节化、决策科学化的“3D”质量管理机制相结合的管理保障体系。
研究生导师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学校获批的科研项目中,60%至70%项目负责人为研究生导师。在导师队伍获得充实和壮大的同时,其结构趋于年轻化,学历、学位层次逐渐提高,博士生导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74%。
为确保导师队伍的高水平健康发展,也为了适应学校博士招生名额较少的现状,学校采取了对导师招生资格动态管理的机制。首先,学校在导师遴选中,对导师的师德和医德、在研课题与经费、科研成果水平、研究生培养经验等方面设定高标准;其次,建立规范严格的导师工作业绩年报和导师教学状况评估的工作机制,学校和学院依据导师培养研究生工作业绩以及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结果,对导师的招生资格进行年审,对部分被认为没有能力完成指导研究生任务的导师做出暂停招生一年或不再招生的处理。导师资格有进有退的动态管理机制,确保了导师队伍的不断加强与优化。
记者:学校主要有哪些学科专业?学科报考的趋势是什么?
吴萍:经过近50年的建设,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医学学科为基础的医学多科性大学,涉及医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和管理学6个学科门类。
临床各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特别是神经病学、内科学、外科学、眼科学等专业,竞争比较激烈,考录比近10:1,而基础专业相对报考人数较少。
记者:根据往年情况,您对参加初试、复试的考生有什么建议?
吴萍:建议考生在报考时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专业,充分备考,不仅要重视初试,还要全面准备复试。学校复试内容包括英语、专业课考试以及技能考核,这3项各占100分,一项不及格就不能被录取。复试考核成绩占最后录取成绩的50%,因此考生备考时不仅要准备书面知识,也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