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婧
近年来,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已逐渐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热门专业,今年录取分数线已突破345分,这让许多本来学艺术学的考生措手不及。为此,记者采访了研考初试成绩良好的胡佳,她的经验是:热门专业更要冷处理。
准备:切忌依赖
胡佳在学习上一直注重效率,在考研过程中也如此。效率的提高来源于思考。她认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考试,都可以寻找到规律。考生一方面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总结、变换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取了别人的经验,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试一下,如果不行就寻找新的方法,但是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
专业课考试有一定的侧重点,但却是建立在对知识的全面把握之上的。所以基础体系的构建必不可少。在复习的过程中,本专业的考生可以拾起专业课的相关笔记,结合备考书目,融会贯通。跨专业的考生可以适当买一些学长的笔记,但不能完全信任,尤其是市场上高价出售的押题笔记,更要冷静对待。
报考研学习班也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有的考生从春天的考研基础班开始报到最后的冲刺班,把自己的复习安排全权交给了考研班,从而滋生了惰性。有的甚至等着老师划重点、押考题,存在侥幸心理。这是不可取的。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英语,首先要培养一种惯性,考生要每天坚持背单词、做阅读。通过反复背记,认真找不足,全面掌握知识。
复习:戒骄戒躁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该根据自己实际做好计划,不一定选择持久战,但复习一定要讲方法、讲效率。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保持高强度复习的状态是不科学的。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有一个周期,如果前期投入过多,容易后劲不足,反而不利于最后冲刺。有人认为,考研复习到最后一个月就是巩固阶段,保持就好。其实不然,到了最后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考生在放松心态的同时,还要在行动上抓紧复习。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要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艺术中的实例结合起来,可以选取几个电视文艺节目或者电影,做一些准备。考研专业课和基础课大部分的分值都在论文上,写论文时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是相对固定的,但例子的可选择性较大,考生举例时要理顺例子与理论间潜在的思维体系,能够自圆其说。
学习:各个击破
英语复习要学会抓重点。英语复习用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考生做阅读题时尽量做完整套题,然后再查单词。每做一套题时都要背几遍里面出现的生词,循环往复,考生的单词量会不断增大。到时,那些在完形填空或翻译中出现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至于写作,更需要考生平时做好积累。
政治也是如此,做完题后,要从《大纲解析》里找到错题的出处,进行重点背记,这样到后期复习就会很省力,能够举一反三。考前一个月,政治会出很多预测题,考生可以适当选做。在最后的阶段,如果时间不够,考生就要跳出题目本身,重点看答题模式,分析答案的要点,掌握其中的技巧。
传媒大学专业课的题目出得都比较活,一方面考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考知识面。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考生复习时都要有侧重,答题时也要活。本专业的考生对电视节目的积累多,举例时要尽量专业。跨专业的考生也可以举一些其他专业的例子,但一定要针对题目,不能生搬硬套。
专业课和艺术基础考的都是写论文的能力。首先要有知识,其次要会表达,再次要文笔好。“期末考试前,老师会出题目让我们去写论文,我们可以查阅很多资料、书籍。而考试时是不允许看书的,所以要把书放到平时去看,无论看哪本书,都要切合考点,融会贯通,才能取得好成绩。”专业课的复习也不要太看重别人的笔记和押题,最好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用到文章里,当然,还可以有一些自己的小想法,有一些创新,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热门专业更要冷处理,考生不要跟风,不要押题,要做好计划,有条不紊,方能在“热”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