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明年研招新增9专业 ——访研究生部副主任周明生

发布时间:2011-07-06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周立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学校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特色,是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记者:明年学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多少人?有哪些专业?哪些专业是新增或较有特色的?

  周明生:2012年首经贸预计招研850人左右。其中,学术型研究生约560人,专业型研究生约290人。

  学校目前已经拥有67个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和授权点,2012年的招生专业达47个,其中有12个专业硕士学位招生专业。

  2012年学校新增世界经济、教育经济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法学理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9个硕士招生专业。除世界经济专业外,其余专业均不考数学。

  学校劳动经济学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企业管理10个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政治经济学、经济法学、会计学、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安全技术及工程、西方经济学、技术经济及管理等9个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我校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全国设有经济学专业的200余所高校中,享有这一荣誉的学校只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统计学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记者:2011年有多少人报考?录取多少人?哪些专业较热?

  周明生:2011年我校报名总数为3073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448人,专业型625人。实际录取849人,其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51人,专业型298人。平均考录比为3.6:1。学术型考录比为4.4:1,专业型考录比为2:1。由此可见,学术型专业的竞争更为激烈。

  首经贸大部分专业考生达到A区国家线就可被录取,但会计学、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民商法、经济法等专业相对比较热门,报考人数较多,录取分数要高于国家线。由于首经贸大部分专业以经济管理类为主,想在经济管理方面继续深造的考生不要扎堆选择会计学、金融学这些热门专业,适当选择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同样有社会需求,而且被录取的可能性会相应提高。

 

  记者:考生应怎样选择学校及专业?

  周明生:很多考生报考时都想选择部委院校,或者“211”、“985”一类的院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院校报考学生比较多,为了拉开分数,自命题科目难度较大,有些考生统考科目分数很高,但由于自命题科目分数低,导致总分不能上线,非常可惜。而且这些院校复试差额比例较高,很多上线考生复试时也可能被淘汰。这样考生就会耽误一年的时间,如果选择调剂到其他学校,可能也没有理想的专业了。专业的“热”和“冷”都是相对的,只有根据自身实力、兴趣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去选择学校和专业才是合理的。

 

  记者:研究生在校期间享受哪些待遇?

  周明生:目前,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无论是学术型硕士还是专业型硕士全部享受公费。除此之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学业奖学金、科研奖学金、创新奖学金,每年奖学金的支出金额不低于70万元。学校实行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的“三助”制度。通过“三助”制度,研究生不仅能提高工作能力,也可从中获得收入。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持有效证明,每年可从学校获得3000元的生活补贴。学校保证每一个研究生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荒废学业。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提高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待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记者:学校培养模式有何特色?

  周明生:我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特色。我们利用学校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形成了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我校被确定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中外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我校经济学院还获批“国家级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和“北京市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学校每年投入巨额资金,选派和资助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到欧洲、美国及其他地区的合作院校进修学习或从事科研活动、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等。学校还实行硕博连读制度,体现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生在校期间,可进行自选课题研究,学校每年投入资金,对不少于100项硕士研究生自选课题进行资助。

 

  记者:学校专业学位硕士建设怎样?

  周明生:学校的专业学位由最初的MBA专业学位,发展到去年的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大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学校利用在经济、管理学科上的优势,整合、培养适合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师资力量,充分挖掘学校在应用实践领域的优势,为专业硕士学位的建设和发展打好基础。目前,已经有8个专业聘任了校外导师,对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合作,力求把专业硕士培养成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