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讯(实习记者 周立奇) 记者近日从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获悉,首师大以实践为主要途径,组织策划了4项工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做到4个结合。
把个人发展同祖国发展相结合,实行研究生“假期社会实践专项工程”。2010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围绕挂职锻炼、专题调研、志愿服务三个主要模块展开。实践内容涉及基层挂职锻炼、探访革命圣地、一线教育教学、生态环境考察与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特色企业调研等,实践地区包括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广东等10余个省、市、自治区。全校参与研究生达194人,指导教师20人。参与其中的研究生纷纷表示,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自我,了解了国情,增长了才干,培养了爱国情感”。
把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打造“同在蓝天下”研究生支教工程。该工程以“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为宗旨,以全校研究生党员骨干志愿支教为形式,依托师范特色,面向北京十几所打工子弟学校和特教学校开展支教活动。自2007年冬在行知学校挂牌成立第一个支教对口学校开始,3年来,建立党员实践基地12个,研究生党支部30个,发展学生党员500余人,组织支教活动3000余人次,广泛开展了艺术团、心理热线,校长信箱等一系列活动,累计95个班级4800余名打工子弟学生和残疾学生受益。
把个人命运同民族命运相结合,展开“研究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校立足自身,以研究生骨干培训学校为依托,通过“研究生骨干培训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研究生党员骨干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迄今为止,培训班已举办3期,来自全校18个院系共计150余名研究生党员骨干参加了培训并顺利结业,在全校广大研究生党员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把个人成长同他人成长相结合,试行“朋辈导师”工程。以“‘朋’‘辈’为师、‘三自’管理、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为特色的朋辈导师工程是一种校园同学间志愿辅导的循环机制,它倡导了一种朋辈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校园文化。该工程自2008年9月启动以来,先后从12个院系29个专业中选出400多名优秀研究生担任朋辈导师,1000多名研究生新生受益,已逐渐成为特色鲜明、理念创新、形式多样、体系完善的创新性工程。
(2011.1.29)(6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