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考初试已经结束一周多了,经过几天的发泄和释放,躁动的心也渐渐安分下来。我终于静下心来思考:研考,对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研考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大家用这“第二次高考”来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完成自己新的学业梦想。但在北大,研考绝非主流,一百个人里大概也就两三个研考生。由此不难想见自己当时的压力有多大:当周边的同学出国的申请已提交完毕,保研的已经开始到处旅游,找工作的已拿到合同开始享受工作前最后的安逸,我却要在一片嘈杂的游戏吵闹声中离开温暖的寝室,走进自习室、图书馆。拿出那些看着眼熟,却又总有陌生感的研考书籍———那些砖头一样厚的书本,我总需要鼓起一番勇气才能硬着头皮去翻起。
或许,研考是一种惩罚,对于之前只顾贪图享受生活的惩罚。我总是不禁这么想着,心里便舒坦下来,我只是提前享用了别人现在舒服的生活罢了。玩着排球、篮球,跟别人喝酒打牌,背着背包天涯海角地旅行……及时行乐倒是执行得彻底,到了大三下学期才开始着急起来。我认识了一群志在毕业后就接受社会的挑战、浴血商场的精英,跟他们一起改简历、申请暑期实习。忙了好一阵子,却又突然觉得这种日子太累,便放下了。这样一拖再拖,拖过了保研的时间,拖过了找工作的时间,到了最后,竟然只剩下了研考。
研考的日子是清苦的。过惯了轻松的日子,想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跟其他人半年甚至一两年的研考准备比拼,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计。我过上了“寝室—自习室—食堂”的三点一线生活,每天的艰辛用沿路各种零食和小吃来补偿,真是连高考都没这么认真过。我经常学了一上午,中午回去睡20分钟,再去抖擞精神学一下午,同时还得上着正常的课程,有时第二天有考试,我就借同学的笔记和总结背一通宵,等考完回来补觉,真觉得天昏地暗睡着好舒服,一点都不想起来。现在回想起来,虽然研考准备的都是些相对基础的知识,但是日子还是过得很充实。
最后的日子实在难熬,尤其进入冲刺的那一个月,每天大把知识往脑子里记,脑子像要炸开了一样。为了提高复习效率,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复习。不过与其说每天一块讨论问题,一块分享资料,不如说相互倾诉,相互支撑和鼓励。因此,我不再觉得是孤军奋战。
研考结束了,世界又恢复了熙熙攘攘,我终于又闻见了生活的气息。
光秃秃的桃树在干冷的风中颤栗着,我裹紧身上的大衣,缩着脑袋往前走。这个研考的冬天格外寒冷,燕南园的猫几只几只挨在一起,享受着中午难得的阳光。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偶尔惊起一只正在觅食的麻雀,更显出整个园子的落寞。
我心里宁静得像结了冰,但只有我知道,平静下隐藏着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经过了这次磨砺,我变得成熟,真正开始思索未来,思索人生,思索工作。也许我还没有确切地寻找到我最终要实现的梦想,但毫无疑问我已经又一次踏上了征途。告别了浮躁和幼稚。3年后,当研究生毕业时,相信我又是另一番模样。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刘 欢)
北京考试报与新浪网教育频道合作开设“考研故事”栏目。
(2011.1.29)(6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