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刘 蕴
用牛奶给草莓洗澡,用音乐给蔬菜施肥。“初步发现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均有利于番茄和黄瓜生长发育。”孙锐说,“我还想实验辣椒是不是更适合听欢快的音乐,是不是该给茄子多听一些通俗音乐。”
这个敢于挑战中国农业最高学府的学子,却经不起一声来自乡土的深情呼唤。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女博士,她放弃优越的条件,扎根农村,情系“三农”,用对未来的执着甘做“麦田守望者”。
她说,自己原本是一个农村放牛女,靠乡亲资助才走出黑土地。因此,她用无悔的青春践行最初的承诺。
放养黄牛,圆梦大学
1995年秋天的一个清晨,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个小山村早早地下了霜。
“爹,要不我还是不读书了吧,家里这几亩地咋养活全家啊?”伴着母亲的哭泣声,孙锐道出了压在心中已久的话。
“不行,家里虽然穷,但只要你别忘了咱们的根和这片土地,你能考到哪,爹就供到哪!”这句话犹如一声惊雷,让双眼浸满泪水的她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那年,为了女儿能在3年后的高考中不因缺钱而失学,爸爸掏空全家所有的积蓄买下5头黄牛。
3年间,每逢周末和暑假,孙锐便赶着几头黄牛上路了,田野里、小溪旁留下她青春的足迹。高考成绩出来,5头老黄牛换来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大三下学期,尽管孙锐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仅100元,但家里还是拿不出一分钱了。生活实在无以为继。她说,是乡亲们借给她的1万元钱才让她得以完成学业。她依然记得,当父亲带着她硬着头皮敲开乡亲们的大门,说明来意的时候,同样贫困的乡亲们无不慷慨解囊。乡亲们说:“我们村里十几年才走出你这一个大学生。看见你出息了,我们就有希望了。什么时候遇到困难,就来找我们大伙儿。”
每当想到自己上学的钱是乡亲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孙锐便愈加节俭,更加勤奋地学习。大学4年,她只用过一条毛巾,上面赫然有几个大洞。4年间,她没添过一件新装。她不仅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还被同学们选为班长和学习委员。
孙锐明白了一个道理:她是这片黑土地上走出来的大学生,这片黑土地在等着她。她只有飞得更高,才能为乡亲们带来更多知识和科技,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更多生机。
放弃出国,钻进大棚
孙锐最喜欢艾青的那句诗:“为何我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她说,这句诗写到了她的心里。
孙锐知道,要想真正改变农村的落后现状,仅靠本科学习的知识还远远不够。用更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日后发挥更大的作用。由此,她定下一个更高的目标———考研。
孙锐初次研考以10分之差落榜。然而,心中写满“使命”二字的她没有就此放弃。痛定思痛之后,她做出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报考中国农业大学,并以近乎疯狂的方式投入到研考复习当中。
经过365个挑灯夜战的日子,一个喜讯翻山越岭,飘回家乡的小山村:孙锐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博连读研究生!
经历了短暂喜悦后的孙锐很快就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硕博连读期间,她两下基层,在辽宁农业试验基地实践1年,在吉林农业实验基地实践2年。经过3年实践,孙锐感到,自己终于找到了开启科技兴农的金钥匙。
为了获取新鲜样本,做实验时,她要一手提着五六十斤的液氮罐,一手托着三四十斤的采样标本。这对于身高不到1.60米的孙锐来说是极大的考验。长期劳作使她的手臂上两条青筋高高隆起。
为了做实验,孙锐可没少吃苦头。她花粉过敏,一进到地里脸上就长疙瘩,奇痒难忍。晚上在实验田里耕作时,她弓着身子一刨就是几个小时,成群的蚊子转眼间就把后背叮上几十个包,玉米锋利的叶片将她的两只胳膊刮出道道血痕。
每次从吉林往北京带样本时,她都要提上三四个大箱子。为了保鲜,每个箱子里都装着三四十斤重的冰块。汗珠子落在箱子上,孙锐的心里却美滋滋的,因为这汗水将滋养出一簇簇绽放的鲜花。
读博期间,导师推荐她去德国的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后。孙锐婉言谢绝了。周围人善意的劝告没有改变她的决定。“农村还有那么多需要我的地方。我不能走啊!”
让同学更加不解的事情发生了。毕业前夕,国内数家农业科研院所向孙锐投来橄榄枝,有的甚至将她作为“人才引进”,承诺解决住房并提供津贴,但她都放弃了。
直到有一次,孙锐听说,通州区台湖镇一处蔬菜种植园正缺“生物防护与数字农业”的高级技术人才,了解了这里未来的发展蓝图之后,孙锐感觉自己“找到了家”。
奇招怪招,大行其道
用牛奶给草莓洗澡,用音乐给蔬菜施肥,这些人们闻所未闻的“怪招”在这里“大行其道”。
“在博士生群体里,我算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安逸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固然有诱惑,但是这里更需要我,我每天都感到激情澎湃!”
每天,孙锐要在66公顷的种植园里走上二三十公里,一会儿去看看番茄们今天情绪如何,一会儿要去看看草莓家里的温度,一会儿还要去大蒜棚里打理打理……她“一点都不觉得累”。
孙锐说“这些蔬菜水果就像小孩子一样,都是有灵性的”,比如番茄的性格就很像那些刚强、坚忍、内向的孩子,要把它惹火了,它就会患病,以后就再也不结果实了。它的脾气大着呢!黄瓜就像小家碧玉般的女孩子,非常娇贵,处处要人格外疼爱才行。“她们真的特别聪明,谁对她们好,她们心里最清楚了。”
来到这个种植园后,她“释放”了自己对“声肥”的兴趣,选择黄瓜和番茄两种蔬菜,开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很多消费者对上过“声肥”的有机蔬菜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一些来大棚采摘的游客特意采摘听过音乐的菜。现在大棚每年有机蔬菜产量近100万斤,市场供不应求。
她说,植物福利和数字农业带给这个时代的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更将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生产模式转变的方向。“这种全新的模式目前还未完全得到农户和市场的认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定会大有作为。”着眼未来,孙锐满怀豪情。
夕阳西下,当记者离开种植园的时候,偌大的园区上空响起肯尼基的萨克斯曲《回家》,水果、蔬菜们沐浴着晚霞,将在悠扬的乐曲中安然入睡。
明天,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孙锐———这个忠诚于梦想,忠诚于乡土的“麦田守望者”将与这片绿油油的生命共同生长!
(2011.1.29)(6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