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徐 凡
今年,对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王树光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4月9日,他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给了一位素不相识、身患白血病的女孩,挽救了她的生命,成为全国第1573个、北京市第96个、中国人民大学第2个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中华骨髓库、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王树光“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北京市红十字会博爱奖”,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办公室研究决定授予王树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特别奖学金”。
记者在人大校园里见到王树光。他黑瘦黑瘦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起话来有条不紊,言语间流露着坚定与执著。
决定捐赠
瞒着父母
接到中华骨髓库初步配型成功的电话时,王树光正在一家企业实习。电话里,中华骨髓库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他的A型血和一个15岁的B型血白血病女孩配型成功,希望他考虑捐献造血干细胞给这个女孩。“接到这个电话,我很意外,老半天才想起,两三年前,自己曾在一纸志愿书上留下过手机号。”骨髓库工作人员让他认真考虑后答复,“我当时就知道了自己的选择,我一定会捐的。”
原来,大二时,在校园散步的王树光看见了献血车,就不假思索地跳了上去。这是他第一次献血。献完血,医护人员问他:“多抽五毫升,就可以加入骨髓库,你要不要加入?”王树光没有犹豫就答应了,签下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书。
虽然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女孩的生命,但面对家人,王树光心里还有些担心。要不要告诉父母?他们会不会理解?王树光出生在山东寿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他原本有一个大他八岁的哥哥。上高中时,哥哥意外去世。这给他和父母带来沉重的打击。现在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他不想也不能再让年迈的爸爸、妈妈担心了。
过春节,回到山东老家,看到日渐苍老的父母,他心里很纠结,如何向父母说呢,他不能说自己要住进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给一个陌生人,说了只会平添父母的担心。这个满怀心事的春节,他只在家里待了六天,便匆匆回到北京。既然决定要捐,就不会放弃,王树光选择了善意的隐瞒。他开始为捐献手术做准备,保持身体健康,调整作息习惯,少上网……
十针动员剂
吃止痛药睡觉
4月4日,王树光住进解放军309医院,在“捐献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那个急需救助的女孩也在另一家医院被推进了无菌舱。医生要抽出她病变的骨髓,清空她身上的造血干细胞。十天之内,如果没有移植新的造血干细胞,无菌舱就是她生命的最后一站。
虽然在捐赠前,王树光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但是住院后的经历和感觉,还是有些超出想象。一周的时间里,他必须每天注射两针动员剂,一共注射十针。人体只有在大出血和重感冒时,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才会自动分离到血液中。注射动员剂就是让捐献者的身体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一个正常人的血管像是一条公路,把造血干细胞融出来的过程,就像让血管交通堵塞,所以每个关节都会有酸胀的感觉,很疼。虽然只有短短的3分钟,但感觉却像过了很久。每次打完针,胳膊都会失去知觉。刚刚缓过来,就要打下一针了。”王树光这样形容他打针时的感受。那一周的每个晚上,王树光都会因药物作用腰部酸痛,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刻也睡不着,一天、两天……担心会影响第二天的血液质量,他只能靠吃止痛片和打止疼针来入睡。“想到可以挽救一个如花的生命,这点痛苦我都能忍受。”王树光回忆说。
毕竟是母子连心,那一周,他妈妈打来电话时,可能听出了他声音不对,急切地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他忍住了想对妈妈说的话,只是说最近有点感冒。
120毫升造血干细胞
让另一个生命重放光彩
医院长长的走廊里人很少,空荡又安静。住院后,这条走廊就是王树光“外出活动”的最大范围。
“那一周,我的活动范围就是屋子和走廊的20米。”他淡淡地说。有时候,他路过重症病房,看到父母隔着玻璃望着无菌舱里的孩子,就会想起去世的哥哥和父母的伤心。“因为经历过,所以能理解。”他说。
十多次的抽血和十针动员剂之后,终于要进行捐赠手术了。王树光被推进手术室,左右手肘内侧被插入针管,血液从右臂出从左臂进,全身的血液流经造血干细胞分离机三次,采血过程持续了四个多小时,他说:“这四个小时很难熬,全身麻木,感觉时间过得太慢了。”整个过程结束后,他起身看到袋子里有约120毫升乳黄色的造血干细胞。“太神奇了,这就可以拯救一个孩子了。”
采完血当天,他收到女孩家长的信,厚厚的一封信写满感谢的话语。信中说:“你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使我们全家非常感动。”据骨髓库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这名白血病女孩已经顺利出院,再过一年左右的修养期,就将迎来本该属于她的灿烂花季。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采访中,这是王树光引用《名贤集》上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记者,让人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