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暑假来临,不少高校要求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与专业有关的岗位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然而,却有不少学生耍小聪明,打起了“实习造假”的主意。有关专家提醒,选择造假,最大的受害人是自己。
选择造假:实习就是盖个章
大多要求学生在假期实习的学校,对实习成绩实行学分制,但学校不可能向学生实习的单位逐一核实、调查,只能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证明给学生评分。这就给学生实习鉴定造假以可乘之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还没等学校放暑假,不少学生已托父母找熟人联系好了实习单位。可到了要去实习的时候,学生本人压根就不去,只是让家长托人在自己的实习鉴定上写一份书面材料、盖一个公章而已。
某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小张开学后就该上大四了。按学校规定,他们专业整个大四学年都是实习期,可是他选择“宅”在学校准备研考。对于毕业实习报告,小张告诉记者:“早就做好了。”原来,小张已经在网上下载了一些实习报告。几份报告综合综合、修改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就连报告上要盖的公章,也是小张自己做的。小张说,网上有不少可以快速生成公章的软件,做一个想要的公章轻而易举,不用花钱,而且还快。班里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实习造假”。造假的方式多种多样:买的、抄的、下载的。
用人单位:假实习难出校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经济研究所曾针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对22种就业影响因素的排序中,“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跻身第二位。“实习经历”是用人单位在选人时要考察的“重头戏”,应付了事的“实习报告”能瞒天过海吗?
不能!记者采访了多家企业招聘负责人,他们均表示,学生的实习经历、实践活动是很容易就能辨别出真假的。“问两个问题,比如问问他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的,就能判断出这名毕业生是否真的从事过相关工作。”北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亚晶表示,对于造假的实习经历,用人单位一旦发现会坚决弃用这名毕业生。“因为这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和诚信度,一旦发现有一次造假,这名毕业生就进入了我们企业的招录黑名单,他以后也不会有机会进入我们公司。”李亚晶表示。
李亚晶提醒,毕业生找关系写评价或者盖个章,不是省时省力的“捷径”,而是条“弯路”。选择造假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声音:别用造假坑自己
全国高级职业指导师刘艳华表示,实习报告造假受损最大的是学生自己,因为很多经验、技能都是通过实习获得的,而如果错过实习,造成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
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有助于及早确定求职方向。了解职业行业有很多方法,但直接和某个行业、工作接触是最有效的。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可以确定自己是否喜欢并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如果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又能胜任,以后毕业找工作就可以把它作为目标职业;反之,就要寻找新的工作方向。
实习为学生向“职场人”的角色转变提供了平台。大学是座象牙塔,学校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角色的转化过程中,大学生在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要做适当调整,使自己更具“职业范儿”。
此外,实习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多附加值,比如通过实习建立职场人脉关系,比如通过实习表现优异就有直接留在用人单位的可能。学生要深度认识实习本身,别用造假坑骗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