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699万,比去年增长了近20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要给工作和自己做一个清晰的定位,才能成功就业。
毕业生:高不成 低不就 情愿“剩”着
目前“金三银四”的毕业生求职高峰时段已近尾声,尚未签约的毕业生却依旧不少。
在中关村企业专场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不少毕业生处于观望状态,一些已经签约的人也来参会,“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单位”。一些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非IT企业不签,他们一方面抱怨来学校招聘的大企业少,一方面又“瞧不上”需要他们的中小企业。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以往未签约者中,超过80%的毕业生因期望值过高而未签约。有些毕业生甚至有“目标没有达到,情愿闲着也不将就”的念头。尽管各种就业指导课不断向毕业生传送降低期望值的信息,实际调查证明没有多少人真正听进心里去。
李静文是某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自3月以来一直忙着参加各种事业单位考试。她的求职目标是“稳定,有编制”,“这样才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李静文说。宋鑫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他的求职目标是“当老师,而且一定要进公立学校”,“文员、文案策划之类的都不考虑,要不然大学就白念了。”宋鑫表示。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专家居阳分析,就业期望值过高主要体现在对高薪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对自己却没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一方面,招聘广告频频出现的“经验”一词打击着毕业生找工作的自信;另一方面,又很少有人愿意踏踏实实去弥补经验的不足。
招聘方:心太浮 流动大 不想“供”着
在求职者抱怨“满意”的工作太少时,不少用人单位也对应聘者的素质摇头不已。
对应届毕业生,某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鲁先生有一肚子苦水。他表示,之前公司招聘过一些应届毕业生,还专门给每个人配了师傅,一对一地“领入行”。但是应届毕业生心太浮,流动性太大。“一培训完,刚能独自出活儿了,他们跟同学一聊天,发现人家的工作更好,赚钱更多,回来甩下辞职报告就不干了。”
某家具公司的王经理告诉记者,很多大学生的求职观念存在误区,“实业、制造业现在很难招到优秀人才。毕业生宁愿去房地产公司做一个普通职员,也不愿来我们这种制造业企业做技术性工作。”王经理说,不少求职者只是草草填完报名表了事,并不询问公司有没有人才培养计划、对新招聘的员工有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等。
“大学生太浮躁,都想着好职位,没人愿意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一家咨询公司的招聘经理马先生说。“不少大学生的能力与薪金期望值相去甚远,眼高手低。有的学生没有任何工作经历就要应聘管理类岗位,其中还有学生要应聘人力资源主管,可他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人力资源根本不沾边,他对这个职位的工作内容也几乎不了解。”马先生表示,当天该公司收到百余份简历,但其中近七成会被筛掉。
过来人:降期望 定方向 可别“闲”着
就职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王进财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2010届毕业生。那年,全国毕业生总数也较2009年增长了20万人,他也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压力。他给毕业生的建议是,适当降低求职目标,将自己的期望目标做一个排序,而不是盯着唯一的目标不放,否则会错过最佳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将求职目标多分几个层次,比如,最佳目标是实现“留在北京,进入国企,做科研项目,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如果这个目标不能实现,就要将期望值放低到“留在北京周边城市工作,或到经济发展不错的二线城市工作”。如果这个目标实现起来还是有困难,就可将眼界放宽到“去西部、东北等国家重点发展地区工作”等。依次给自己的求职目标划分层次,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增加胜算。
此外,尽早确定就业方向也是毕业生的当务之急。毕业生在求职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王进财认为,大学生找工作其实不难,关键是要知道自己的优劣势,包括自己个性方面的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和经验,不断剖析和要求自己,意识到自己与实际要求的差距,去弥补不足。在求职中,毕业生要调整好心态,抱着踏实学习的态度进入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