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随着京城各高校陆续进入寒假,校园里冷清了不少,但宿舍楼下、宣传栏里却“热闹”了起来,“招聘寒假短工、实习生”的信息贴满了校园宣传栏。记者近日走访了几所高校,发现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批留校的学生准备利用假期去参加实习、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劳动人事部部长杨保全提醒,大学生利用寒假参加社会实践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
口头承诺不可信
案例:北京某财经大学大三学生小刘想利用寒假多参加一些实习活动,一来可以接触社会,二来还可以赚一些生活费。小刘通过校园宣传栏上的一则广告找了份散发售楼传单的工作。公司老板口头承诺: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工资60元钱,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结账。小刘做了15天后准备离开并向公司提出结清费用。没想到老板突然变卦,以小刘做的时间太短且未收到效果为由,只同意按每天20元结算,如小刘不同意就一分钱也拿不到。小刘无奈接受。
杨保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及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一般都是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大都是商场促销、招生广告、售楼宣传单发放等。绝大部分企业都采取的是口头约定薪酬,个别不良商家还以“为方便管理”为由,向大学生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并许诺工作结束时退还。然而工作结束时商家会以各种借口拒不返还甚至连承诺的薪酬都不给付。大学生实习要谨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建议在实习时注意以下三点:
1.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易相信口头承诺,主动要求签订书面协议或者商家承诺,明确实习期间的权利义务,尤其是实习待遇条款;
2.如招聘单位要求以任何名义缴纳“保险金”、“服装费”等,大学生务必慎重,尽量不选择先交费的单位;如确需交费,也一定要求单位在收费时开具正规发票或有效收据;
3.如通过中介公司找实习或兼职工作,务必和中介公司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不签协议维权难
案例:小张是北京某技术职业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寒假时到北京郊区一家工厂实习。车间实习过程中,因做师傅安排的一项具体工作,被机床压碎溅起的一个铁碎片伤了眼睛,花费数万元。实习单位的老板以“小张非单位员工,故其受伤与单位无关”为由,拒绝支付任何费用,为此双方产生纠纷。
杨保全:一般单位对劳动合同制的正式员工,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但对于实习生,很多单位认为其并非正式员工,且实际操作中也无法为实习生缴纳工伤保险,故很多实习单位都不会主动为实习生签订协议、购买商业意外保险,出了事一般也不会主动承担责任,一旦发生意外,实习生就成了受害者。建议实习生注意以下几点:
1.主动要求签订实习协议,协议中要明确:若发生人身伤害事件,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实习生要主动要求用人单位为其购买商业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2.不自行安排实习,通过学校就业办或者学校确定的实习基地单位实习,这样更有保障,且一般还有学校帮助协调处理;
3.防患未然,尽量不要去危险系数大的岗位实习;
4.实习中注重搜集证据,注意留存与单位签订的各种协议、交费证明以及存在实习关系的证明;
5.主动了解相关法律对实习生保护的权利条款。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大学生实习虽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但受一般民事法律的保护,实习生在实习期间遭遇人身损害,可参照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要求实习单位及学校承担赔偿责任。
别被“高薪”蒙住眼
案例:小王是北京某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寒假找实习单位时,偶然在网站看到一家信息公司招聘实习生的消息,经面试后对方承诺小王在实习期间可获得每月4000元的高薪,但为了保证公司信息安全,要求小王先交500元的培训费和保证金,通过网上汇款即可。小王汇款后发现该网站已经无法登录,这家公司也搜寻不到了,小王这才明白自己受骗了。
杨保全:一些不规范网站或中介机构利用大学生急于实习或者高薪实习的心理,以“急聘”、“诚聘”等字眼为诱饵,引诱大学生前去应聘,其实只要擦亮眼睛、稍加预防就能化解。建议:
1.寻找实习信息时,要找知名或者信誉度高的中介或网站,不随便相信小中介或小网站;
2.要把握住原则。正规的实习单位是不向实习生收费的,也不会让实习生抵押任何物品。只要先交钱,无论承诺的待遇多么诱人,都要万分小心。
3.不幸遭遇欺诈,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并向公安机关、工商部门或劳动保障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