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四季”,花开有声
发布时间:2013-01-21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随着高校陆续放寒假,2013届毕业生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去。毕业生如何走过求职“四季”,花开有声?本报采访了几位就业指导老师。
1月—2月 孕育希望的冬季
1月,曾经如火如荼的校园招聘逐渐冷清下来,大型招聘会告一段落,招聘企业与招聘信息都少了。中国农业大学就业指导老师张虎提醒,毕业生不必惊慌,这是应届生就业工作的规律。毕业生进入考试季,用人单位已启动的校园招聘基本都在收尾。寒假前与寒假间正是人才市场供求“两不旺”的时节。
如今,高校陆续要放寒假了。毕业生求职却不能“中场休息”。有些毕业生寒假前投出很多简历都石沉大海,或在面试环节表现不佳失去机会。这些人要利用假期仔细分析失利原因,反思自己“应试”的方法技巧,及时调整求职思路和方法。
一些刚参加过2013年研究生考试的毕业生没有求职经历,对求职方向也不甚明确。这些人可以借假期多与亲朋好友沟通,同时通过媒体报道、过来人介绍等多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对企业性质、行业前景、个人兴趣等做充分了解,确定方向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春节前后,各地将掀起新一轮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小高潮。
3月—5月 百花齐放的春季
进入三四月,应届生迎来第二个求职高峰。高校接连举办大型招聘会,招聘计划安排在2013年上半年的单位也会发出招聘信息,用人单位陆续进校举办宣讲会,校园招聘将再次火热。
考研成绩一般在3月公布,录取结果也会陆续出来。未能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也将加入求职大军。北京工商大学就业指导老师秦东生提醒,高校三四月举办的招聘活动主要是面向这部分毕业生。毕业生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抓紧落实工作。
北京市大学生“村官”、社会工作者、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公益、基层岗位招聘会届时将发出招考公告。现在有志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考试、录取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要想通过层层考验,毕业生还要下一番功夫。
按照惯例,北京市教委下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也会在开学初期举办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几十场毕业生专场双选会将密集举办。
这一时期全国大型网上招聘会也非常频繁。全国中小企业、有色金属行业、服务外包行业、信息行业等都将组织网上招聘会。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春季联合招聘周、2013届高校毕业生网上联合招聘活动也将举办。
按往年惯例,应届毕业生预征入伍会在5月启动网上报名工作,应届生可从所在高校参加预征,在冬季征兵时优先入伍。5月还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月和重大科研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月,关注这两项公益岗位的毕业生可留意招聘信息。
6月—8月 花落结果的夏季
到了6月,应届毕业生求职又进入了淡季,大部分企业完成了招聘计划,新的招聘信息数量锐减。此时,大部分毕业生也找到了合适工作,进入与单位签约的阶段。高校于6月中旬启动集中派遣工作,毕业生要处理好档案、户籍、党团关系的转移工作,做好离校准备。
这个阶段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也不要灰心。有的毕业生因为考研成功或出国而放弃就业,有的人手中有多个工作机会但只能签一家。这时许多用人单位会重新招聘,对于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是“捡漏”的好机会。一些人才需求旺盛的民营企业在这阶段还会开展大规模招聘。高级职业指导师刘艳华提醒,这个阶段尚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要放平求职心态,适度降低期望值,去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也是不错的选择。毕业生要珍惜离校前的签约机会,因为常规就业手续办理相对简单,而毕业之后马上工作,也不会浪费时间。
七八月就是暑假了,大部分毕业生离开学校并走上工作岗位。但是,一些在外地高校就读的北京生源毕业生,要回到北京求职找工作。为了帮助这部分毕业生和部分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尽快落实工作,市人力社保局会组织各级人才服务机构举办就业服务月活动,征集用人单位信息,提供招聘信息,集中安排招聘会和就业指导活动。毕业生要利用好机会,尽快就业。
9月—11月 瓜熟蒂落的秋季
自9月开始,2013届毕业生基本都走向就业岗位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职场考验就是“试用期”。只有安全度过试用期,这条就业路才算告一段落。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老师林思聪表示,大学生初入职场感到不适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学生的生活本身相对简单。职场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严格的规章制度、独立的工作环境、紧张的工作节奏等,往往使毕业生,特别是未经历过实习的人感到难以适应,感觉工作无从下手,所学与所用脱节;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从事的都是“低级”的工作,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有时,自己的许多“合理化”建议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认同……在种种不适应的状况下,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和用人单位“分手”,重新走进人才市场。
林思聪提醒,在这3个月里,毕业生的重点工作是要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成熟。作为新入职的员工,首先要做的是敞开心扉,努力去理解和接纳公司,从心理预期、思维方式、工作能力上不断提升自己,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变,而不是将到手的“果实”轻易丢掉。因为“一不顺心就辞职”的行为,会严重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此时,绝大多数企业招聘的重点都转向2014年应届毕业生,留给2013届毕业生的机会无疑更少,求职难度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