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随着2013年研究生考试落下帷幕,部分刚从研考考场上走下来的毕业生加入了求职大军。简历是求职成功的一块敲门砖,一份优秀的简历要同时具备哪些要素呢?人力资源专家提醒,简练而有力度的简历最有说服力。
内容真实
“一个班里冒出六七个班长”、“人人都是学生会主席”是毕业生简历中最常见的“谎言”。这些刚从研考现场转战过来的毕业生,多数由于全心备战考研而缺乏实践经验,认为自己的简历中没有闪光点,只好选择“造假”。
对此,北京建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朱俊玲建议,简历是对诚信的检验,说实话最能取得企业信任。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没有在正规企业的工作经验,在校的项目经历、课程类实习也可以当作实习经历,关键是要通过这些经历表达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这才是用人单位真正要考核的内容。
虽然用人单位非常关注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但学习能力等因素也是企业看中的。根据中华英才网对校园招聘的调查,近几年里,企业对应届生的简历最关注的因素可以概括为1∶1∶1,即优良的学习成绩、出色的外语沟通能力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简历中要尽量体现实际问题解决力。专业课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等优势也可以出现在简历中,这些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会用到,却可以从侧面反映毕业生的学习能力。
但不管是知识水平还是实践经历,哪怕是一个细小的部分,在书写时,都要遵循真实的原则,因为简历是否真实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简单明了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介绍,招聘官在第一轮筛选简历时,阅读一份简历最多只有30至40秒,所以太厚的简历容易招人反感。他建议简历最好控制在两页以内。
对简历里的信息,无论是个人基本信息还是自我评价,都要有精要的取舍。对比较初级的职位,以及非常常见的职位,比如文秘、销售等,简历要写得简洁干脆,尽量突出与职位匹配的个人优势。这时不宜写或者说不宜多写个人评价。
但对专业性及综合素质要求高的职位,职位要求相对比较复杂,招聘官并不完全掌握职位需求,而需要借助简历来对其进行引导时,就要把简历分层级。一方面要将跟职位匹配的要点精练地突出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为详尽的阐述,这时附上一份自我评价是有必要的,因为这类职位不只需要技能和经验,还需要意愿、决心和情商等其他非智力非技能的因素。
对大学生来说,若参加过一些重大活动,如大学生辩论赛,大学创业大赛,或有过著名公司的实习经验,参与过导师特殊项目、中外大学交流生计划,有出国实习经历等,都要重点陈述。
匹配度强
校园招聘专家毛凯表示,求职者往往具有多样化优势。简历最常见的问题在于,毕业生喜欢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优势都罗列上去,而不考虑这些优势是否与岗位相关。有些求职者虽然懂得突出匹配优势的道理,但因为他们在此方向上不够强,因此想用其他优势来弥补,争取给招聘官留下好印象,但大多数时候这样做是画蛇添足。
毕业生简历中所写的实践经历一定要和申请的职位密切相关,过多过杂的经历反而会让招聘官感觉求职者三心二意、十分浮躁。比如说,你申请的是“市场专员”这个职位,而你大学期间有以下这些实践经验:
1.大二暑假,在某外语学校担任英语教师;
2.大三上学期,在某卖场做兼职手机促销员;
3.大三下学期,为某咖啡新产品的上市做前期市场调查;
4.大三暑假,在某电视台新闻频道实习;
5.大四上学期,参与某学校培训产品的市场推广策划;
6.大四下学期,辅导三名高中学生数学课程
经过分析,只有2、3、5和申请的职位有直接关系,就要把它们提出来,进行下一步的加工。那些和这个职位没有直接关系的实践经历可以省略。
突出重点
刘兴阳表示,一份“一目了然”的简历,一定是把应聘者的最大特点放在简历最突出的位置,千万不能让面试官从简历中总结、提炼求职者的特点。除了要在简历内容上做严格筛选外,在表述顺序、排版技巧上也要体现出来,要让招聘官“扫”简历时一眼就捕捉到关键信息。
比如,同样要表达自己适合做销售的意思,不妥当的写法是把内容全塞进一堆无个性的文字里去。例如:我是一个拥有非常丰富销售经验的人。我读的是营销专业,系统学习过现代经济管理和营销理论。大二、大三期间还在很多商场实习过,先后在苏宁、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卖场工作,从基层做起,拥有非常丰富的销售经验。
如果求职者在文字表述上多分一个层次,让关键词放在突出位置,下面这样写法会更妥当:
实战经验丰富:有多次在苏宁、红星美凯龙大型卖场的销售工作经验。(把这个写到第一条,招聘官更关心直接工作经验。)
主动性强:大学直接就读营销专业,通过积极寻求实习机会,并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线索系统学习经济管理营销知识,为后来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招聘官关心销售主动性的意识,因此不要静态地去写背景,要懂得用招聘官关心的核心词让背景“动”起来)
数字说话
人力资源专家李宜泽提醒,毕业生简历在做自我评价和叙述工作经历时,很容易陷入“假大空”的套路里,喜欢使用“十分优秀”、“非常善于”等形容词,而诸如“主要贡献”、“富于活力的方案”和“显著提高”之类的描述均非客观事实,它们只是简历作者的观点,多少会被打折扣。招聘官对这些词汇比较反感。比如一个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想要求职新闻采编类岗位,如果他的表述是“我非常热爱阅读和写作,文字功底非常好”,就很容易被忽略掉,而如果他将数字融入进去,改成“我热爱阅读,大学期间读过XX等文学名著30多本;我热爱写作,文笔还不错,自高中时期就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至今已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10篇”就更加中肯,也更有说服力。
在表述自己的工作业绩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很多、大量”等含糊语言,要让“业绩”变得具体。比如:“在展会活动中,参与组织和安排大型抽奖活动,当天吸引三千名潜在顾客参加活动”;“协助公司进行某品牌手机的市场调查,组织20人发出2000份调查问卷并有效回收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