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许 卉
今年全国毕业生人数增长近20万,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尽管社会呼吁“以创业带动就业”,但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绕道而行。
现状:心动的人少,行动的人更少
记者从市劳动服务管理中心了解到,自2006年起,本市将北京生源大学生纳入可申请小额创业贷款的范围中。毕业生可以到相关部门申请创业资金,最高可享20万元的贷款额度。但6年来,只有18笔大学生创业贷款从该中心“走”出去,总计410万元。
今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要求高校将《创业基础》纳入必修课范围,但记者从北京多所高校了解到:这事儿实施起来很困难。某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告诉记者:学校早在10多年前就将创业课列为选修课,但前来听课的学生很少。而高校里讲授创业课的老师又多为本校的就业老师,“授课老师自己根本没出过校门,没有创业经验,怎么教会学生创业技能?”这位老师表示,师资力量不够、学生积极性不高让“创业教育”的普及受到限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近几年的大学生创业比例基本维持在1%左右。是什么阻碍了毕业生创业?有关调查显示,缺乏启动资金、风险太大、缺乏好项目、缺少对企业运作的了解及管理经验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而急于求成、害怕失败的心态也让毕业生对创业“望而却步”。
过来人:出校门就创业,难!
张钊是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他和几名同学一起创办了一个为大学生服务的网络分类信息网站。他给学弟学妹的忠告是:如果有创业的想法,最好先工作几年后再出来创业。
张钊在大学时就是校园活动的积极分子,办过同学俱乐部,做过市场推广、策划等活动。创业时的项目是他经过仔细的市场考察后才做出的决定。但在创业过程中,很多问题是他之前没有想到的。比如,资金严重不足,创业半年左右,自己的积蓄和家人后来赞助的2万元已经全部花光;当初的创业团队中没有技术人员,网站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多急需的功能无法按时完成。有一次网站被黑客攻击,等了一个星期才得到修复。当时正好是毕业生找工作高峰期,创业团队成员都受到了家里或多或少的压力。看看前方困难重重,很多成员打了退堂鼓。“我自己的家人也希望我找个稳定的工作,甚至托关系给我找到了一个4A广告公司的工作机会。家里人都强烈建议我放弃。”张钊说,“创业绝不是一时的激情,是在每天不断的困难中煎熬。只有承受别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做出别人无法达到的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
“大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他们所接受的创业教育多数停留在书本上。”中国农业大学就业指导老师张虎说,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开展创业教育,但社会经验、经济基础匮乏的大学生,依然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一毕业就“下海”,“溺水”的可能性极大。
声音:创业不该“仅供参考”
那么,毕业生毕业后的选择就该排除掉“创业”这条路吗?
“先创业还是先就业这是一个伪命题,创业并不应该是一个仅供参考的选择,而该成为每一名大学生都要接受的一种素质锻炼。”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就业指导老师朱俊玲表示。
“大学生在学校接触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的流程、创业的理念,经历一个创业锻炼的过程,最终目的不是说要这些学生一毕业就去创业,而是要从这个过程中了解企业的运营机制,了解作为一个领导者或员工要具备哪些素质。学校要加大大学生创业培训投入,学生也要更加主动地接受创业教育,参与到创业训练中。”朱俊玲表示。在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自己有更全面的了解,认识到“我喜不喜欢创业?我是否适合创业?我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而对于很多人担心的创业失败可能带来的后果,朱俊玲认为,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将对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极少数具备创业素质的人可以因此而开始自己的事业,而经过创业的训练发现自己不具备这个资质的人,也能够更好地了解整个社会运作的机制,并从中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更多接触创业知识,了解创业的过程,一个人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并懂得定位自己社会位置的成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