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可以与专业无关

发布时间:2012-12-19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许 卉
 
  眼下正值2013届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毕业生纷纷走出校门,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找工作一定要和专业挂钩吗?相关专家表示,择业不一定要求专业对口,但跨专业就业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不然会耽误最佳就业时机。
 
 疑惑:就业必须和专业挂钩吗?
  “毕业了不找对口工作,我的大学不是白上了吗?”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刘可新提出这样的疑问。他学的是园艺专业,大学四年主要是和花花草草打交道。“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认为现在各个城市都很重视绿化,园艺专业一定是个热门专业,但是毕业了就业情况和我想象的大不一样。”在大学里他一直是个好学生,不仅功课优秀,而且能力很强,大四时还参加了学校老师的课题研究。
  自9月份以来,踌躇满志的他原想一定能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好单位。到了人才市场才发现,需要园艺专业的单位很少。甚至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的岗位中,要园艺专业的也是少之又少。“尽管有些不限专业的企业和单位也招人,但是我不想去,那些单位根本用不到我的专业,把我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丢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刘可新说。
  相对于刘可新的执着,不少大学生就业时选择了并不对口的专业。据中华英才网《第十届中国最佳雇主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大部分求职者在选择首份工作时,更倾向于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结合被访者工作行业情况来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药/卫生行业的专业匹配度较高,而消费品、酒店/餐饮、零售/百货等行业的专业匹配度较低。
 
 声音:别被专业捆住手脚
  “就业后脱离本专业的现象非常正常,毕业生不要被专业捆住手脚。”国内资深人力资源专家萨茹拉表示。她认为,很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需要的是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而不是专家和技术能手。只要毕业生认为自己基本的职业素质修炼够了,尽可以大胆地向其他行业尝试着去面试和实习。
  “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即便是诸如金融、通信等要求‘专业对口’的岗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量因素里,专业知识的比重可能只占10%,从大学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的能说,能写,能做事的职业能力。讨论毕业生就业单纯强调专业是否对口是不全面的,就业市场会自然选择。”萨茹拉表示,“比如,一个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一开始进入银行,前几个月里都会有专门的师傅来带,业务熟悉了以后才可以正式上岗。在这几个月的考核期,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还是毕业生的职业性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不然就算是这个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很棒,如果行为不端正,坐不住,或者过分计较待遇和工作条件,依然会被企业拒之门外。”
  目前就职于某广告公司的人事部经理唐文岳,大学时学旅游专业,自毕业后他就没在旅行社等对口单位工作过。他认为专业不对口没给自己带来困扰,“我所在的业务部门每年新来的同事中,非本专业毕业的有一半以上,他们也没有不适应感,甚至求知欲和创新精神更强,同样很快就成为业务骨干。”唐文岳说。
 
 建议:跨行就业要早做准备
  有关人力资源专家提醒,毕业生选择跨专业就业前一定要提早做准备。缺乏了解和准备的“盲目”跨行会让就业路变得艰难。
  齐瑞于2011年从某农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毕业找工作时,他发现自己作为一个生物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很难找到福利待遇和前景都不错的工作时,只好“被迫”转行。从小对计算机感兴趣的他决定去做软件工程师,可自己并不具备这项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求职四处碰壁后,齐瑞花了近3万元报了一个培训班,专门学习电脑程序设计,一年后才重新走进人才市场。
  中华英才网资深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表示,像齐瑞这样的毕业生显然是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相关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他建议选择跨行就业的毕业生要早准备,通过媒体宣传、师哥师姐介绍等途径对新领域的技能要求做调查研究,尽早利用实习、兼职等实践,让自己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与之相匹配。“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所需的技能和素质,才会事半功倍。如果等到毕业后再‘临时抱佛脚’,会错过就业最佳时机。”刘兴阳说。
  跨专业就业时,“缺乏相关经验”是毕业生最容易遇到的“拦路虎”。因此,刘兴阳建议,毕业生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可以将目标适当降低一些,先从“管理培训生”开始做起,尽量选择提供培训机会的企业,让自己可以尽快从“外行”转为“内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