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不动腿,用眼不用嘴 毕业生求职一“网”见效

发布时间:2012-11-12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许 卉

  根据某大型社交网站日前发布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超过8成应届生选择使用互联网获取招聘信息,超过了校园招聘会和现场招聘会这两个传统渠道。

便捷高效,有优势

  对外经贸大学的毕业生武婷婷从年初至今一共参加过3次现场招聘会,每次都失望而归。

  第一次的招聘会,她坐了40分钟的车赶到位于丰台区的人才市场,却发现“招聘的岗位类型少,岗位需求多是销售和技术人员,专业不对口”,只在现场转了10分钟就撤退了。后两场招聘会虽然是毕业生专场,岗位针对性强了些,但自己感觉不错的“优质”岗位,其他人也都这么想,所以竞争的人非常多,“有时排了半个多小时队才能投上简历,根本没有机会和招聘单位负责人交谈。”此外,如果事先无法知晓招聘会的针对性,还会白跑一趟。至于校园中的宣讲会,往往只有少数知名度高的大公司能够举办,招收的人数也非常有限,门槛也相对较高,武婷婷认为机会很“渺茫”。

  相比之下,网络上的求职信息却很丰富,“现在是校园招聘的高峰期,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上都有专门的校招板块,信息量非常大,更新速度也快。求职人员还能利用关键词搜索自主选择匹配的就业信息。只要坐在寝室,轻点鼠标,就能发送电子简历,省去了不少周折。”武婷婷说。

  在大多数毕业生眼里,比起现场招聘会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境遇,轻动手指就能找到工作无疑惬意舒适得多。

求职网站,主渠道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王群每天都会在几家专业招聘网站上“逛”一圈,看一看相关领域的招聘信息。“这些网站几乎囊括了我需要的所有求职信息,还可以为我提供‘附加服务’。比如,简历不会写,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各种简历模板;面试前紧张,网站上有求职技巧的指导;有的网站还可以在线提问,会由专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来解答。”王群说。她身边不少同学都把浏览网站的招聘信息作为每天必做的一项功课。

  网络提供的信息丰富,但也鱼龙混杂。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毕业生在选择招聘网站时,要选择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主办的求职网站,或者是资历较深的正规商业网站,这类网站对其发布的招聘信息都经过了严格审查,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比较有保证。毕业生在网上浏览海量招聘信息时,要学会判断。不要被一些“月入上万”、“足不出户,轻松赚钱”的招聘信息所蒙蔽。

  目前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常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网站有: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毕业生就业网;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北京人才网,以及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官方网站。

微博求职,新平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微博也被多数学生认可,成为2013届毕业生网上求职的新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的毕业生吴婷一开通微博,就将《新周刊》等自己喜欢的传媒企业的官方微博加为关注,“只要加了关注,需要的招聘信息就会随时链接给我,又快又直接。”相较于以往参加招聘会,或者自己上网找岗位、投简历的方式,吴婷认为微博求职更方便,“除了被动等待企业信息发布,我还可以利用微博留言、私信等方式主动向心仪的单位询问招聘计划。”吴婷说。

  中华英才网校园事业部总经理毛凯介绍,采用微博招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金融、房地产、传媒等行业。不少毕业生为了引起用人单位关注,采用140字之内的“微简历”,其诙谐风格让招聘官眼前一亮。比如“我非唐朝白居易,白居西安怎容易?只是应届专科生,天天忙着投简历……欲迷途知返,不想再拖就业率。现居欧亚一隅,读了三年新闻系,最爱记者却做了编辑,常年混迹网络社区,爱文字偶有创意。”

  毛凯提醒毕业生,“微简历”中展现的“才能”并不是企业招聘的决定因素。企业更愿意用科学的方式来检测求职者的逻辑力、判断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且每条微博信息量有限,求职者还是要对正式简历多打磨,或做一个关于自己详细简历的链接。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