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许 卉
2013届高校毕业生招聘大幕拉开。记者在近期的毕业生招聘会现场采访发现,2013届毕业生初感就业“有冷有热”。
3成企业缩减招聘人数
记者在多场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现,不少企业对2013届毕业生缩减了招聘计划。
“毕业生的招聘计划大概减少了20%。”在大学生就业之家日前举办的中关村企业专场招聘会上,某电信科技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另一家从事物联网研发与应用的企业招聘负责人吴磊表示,物联网作为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但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的业务量确实是下降了,所以今年的招聘需求也减少了20%左右。”
在这场招聘会上,记者注意到,参会单位中不乏腾讯、爱国者等知名企业,但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却并不多。北京邮电大学的毕业生王雪飞和同伴在会场内只转了十几分钟就准备离场了,“我是冲着腾讯来的,但它的招聘板上针对应届生都只招行政助理、文秘这样的文职,而我希望能做程序开发类的工作。虽然今年的校园招聘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和同学都感觉就业形势有点冷。”王雪飞说。
“优质”岗位多人竞争
记者在多场毕业生招聘会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招聘大厅内凡是招聘台前排了长队的,招聘单位大多是学校。教师岗位因为“稳定、环境好”成为多数毕业生的首选。
排了10分钟的队后,某高校的毕业生白杨终于在一所小学的招聘台前投出了简历。招聘负责人看了看她的简历,在她的毕业院校上勾了一下,“你是哪里人?”“安徽的。”“对不起,对外地户籍的毕业生我们只接收‘211工程’、‘985工程’院校的。”拿着被退回来的简历,白杨又来到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招聘处,在她前面已经排了五六十人。她应聘语文老师,而这个职位只招3人。
“我提前在网上了解过这所学校,它是今年刚在北京新建的学校,招聘条件里对学历、毕业院校都没有明确要求,应聘应该相对容易些。”白杨说。但是望着前面长长的队伍,而且身边的“竞争对手”几乎全是北师大、首师大的研究生,白杨还是感到“底气不足”。排了近30分钟的队,招聘负责人扫了一眼她的简历,只说了一句:“你的简历我们收下了,合适的话会在两周内通知你来试讲。”
记者随后在这家学校的招聘台前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每人排队的时间超过20分钟,而面试官留给每位毕业生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分钟,除了要求毕业生持有教师资格证,户籍、毕业院校、实习经历、职称等也是面试官关注的信息。而毕业生的趋之若鹜让招聘负责人提高了招聘“门槛”。只有这几方面都达到要求,毕业生才有可能获得试讲的机会。
就业期望多分层次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工部副处长刘艳华建议,面对这种形势,毕业生不妨给自己的期望目标做一个排序,而不是盯着唯一的目标不放,否则会错过最佳就业机会。
毕业生可将求职目标多分几个层次,比如,最佳目标是实现“留在北京,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如果这个目标不能实现,就要将期望值放低到“留在北京周边城市工作,或到经济发展不错的二线城市工作”。如果这个目标实现起来还是有困难,那就可将眼界放宽到“去西部、东北等国家重点发展地区工作”等。依次给自己的求职目标划分层次,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才能增加胜算筹码。
此外,尽早确定就业方向也是毕业生的当务之急。11月份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和明年1月的研究生考试,分散了很多应届生的精力。而这段时间也是校园招聘的黄金期,毕业生要合理分配时间,参加必要的校园宣讲会和校园招聘会,因为等到国考和研考结束,求职竞争压力会更大。
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没有自己的想法,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或者对自己定位狭隘偏颇,择业选择流于表面,或者迫于论文压力,草率作出决定。对此,专家建议毕业生要早准备,勤调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密切关注身边的就业信息,摒弃犹豫和观望心理,勇于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