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许 卉
进入十月,2013届毕业生将迎来就业黄金期。记者从多所高校了解到,不少毕业生利用国庆黄金周为正式就业做准备,让自己的就业路变得更加顺畅。
玉米地里聊出实习机会
讲述人:李芸晶 新闻学专业
下周我就要去一家杂志社实习了,而这个机会竟然是我在叔叔家的玉米地里“聊”出来的。
我跟随父母回农村奶奶家探亲,正赶上收割玉米的农忙期。看着叔叔、婶婶起早贪黑地收玉米,我主动要求跟着他们一起下地。
来到田里,正碰上隔壁田里的一户人家也在忙着。叔叔跟他们简单寒暄了几句就各自忙着干活去了。婶婶在旁边低声告诉我:“看见那个穿红衣服的了吗?他叫大亮,也在北京上班。”“是吗?他是做什么的?”“好像是在报社。”我心想,这不是跟我的就业方向一样吗?那可得跟他好好聊聊,可是我看他正在忙,就没好意思打扰他,想等收工的时候再去问。
我一边掰玉米,一边在心里把想了解的问题打了个草稿:是不是性格非常外向的人才适合当记者?我性格偏安静,是不是更适合做编辑?可听人家说编辑都是记者出身的,那我在新闻这条路上是不是就走不通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我抬头看到隔壁田里大亮正在将玉米装车。我就跑过去“帮忙”和他攀谈起来:“大亮哥,听说你在北京的报社工作,我也在北京上学,将来也想到媒体工作,有些困惑请教你可以吗?”也许是我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欣然答应了。
“我其实对新闻学这个专业还是非常喜欢的,但连上采访课时我都会紧张,我这样是不是当不了记者?”“采访前紧张很正常,多锻炼锻炼就好了。我倒认为你很适合做这一行,这一会儿的功夫我发现你有至少三个优点:你从城里来,从来没干过农活,掰玉米时被叶子划破胳膊的滋味儿不好受吧?这一上午却没听到你抱怨,干得还挺起劲儿,说明你挺能吃苦;你没有在我最忙的时候过来打扰我,而是在这时候帮我过来装车,说明你能为别人考虑,还挺热心;你事先把要问我的问题都先想好了再来,可以节省我们俩人的时间还有重点,这不就跟记者采访前要列采访提纲一个道理吗?”他的一番鼓励让我坚定了进媒体工作的信心。他接着说:“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杂志社正在招实习生,来试试吧。”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大亮哥”是这家杂志社的副主编,而我就这样意外获得了宝贵的实习机会!
打短工,职场初体验
讲述人:崔一瑾 市场营销专业
以前假期时我同宿舍的姐妹都出去发传单、当促销员,我一次也没去过,总觉得自己不“能言善辩”,肯定做不好。可眼看着就毕业了,总是躲在校园里,等就业时不是更发愁吗?于是这个假期我跟着另一个好朋友一起到大中电器给某品牌的手机当促销员。
上班的第一天,我站在促销台边不好意思张嘴,只好闷在一边发传单。我朋友却很大方,拿着喇叭大声做宣传、拉人气,拼命地向顾客推销。而我站在一旁看着干着急,才一个小时下来我就想放弃。但转念一想:我出来的目的不就是要锻炼自己吗?这么轻易就放弃可不行。
到了下午,我鼓足了勇气,学着同伴的样子,拿起了喇叭,拉起了顾客。好不容易让我“吆喝”来了一对中年夫妇,可当他们让我介绍其中一款手机时,我磕磕巴巴只说“屏幕大、好看”,别的再也答不上来了。这对夫妇摇了摇头:“你连自己卖的产品都不了解,让我们怎么相信你?”我这才发现,要想把一部手机推销出去真不容易。
当天下班以后,我将这些产品的宣传单各带了一份回去,将产品性能熟记在心。虽然一天8小时站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但我没有丝毫倦意,躺到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总是在转悠怎样用更好的办法说服顾客买手机。
一周下来,我卖出了5部手机,当我将领到的600元工资拿在手里时很有成就感。几天的“打工”生活让我对职场有了初步接触,这才发现要做好销售工作,不是“能说会道”就可以,还需提前备好课,向别人推销时采用真诚的态度更容易得到顾客的认可。
回乡还是留京?试试水再说!
讲述人:张威 艺术设计专业
从大二起我就在一个师兄的工作室里做兼职,接过不少单子。但由于这家工作室规模太小,知名度不高,很难接触到大订单。我平时接触到的客户都是个人或小企业,给钱不多不说,客户还很挑剔,借故拖欠尾款、不给设计费的事也不少。我本来想毕业后也在北京开一家自己的工作室,可看到师兄创业的艰辛,加上缺少可靠的人脉关系,让我对此有些犹豫。
而另一边,父母希望我能回家乡工作。借着国庆期间回家的机会,我到表哥经营的婚庆公司里去帮忙,也算实地“考察”一下家乡的就业环境。上班的第一天,表哥让我给客户设计一个海报,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对设计图改了至少10遍,交到表哥手里时,表哥却对我大吼:“你一上午就做了这一张?!谁让你做得这么复杂了,照你这速度下去我还接不接其他活儿了!”表哥说着就拿出一张他们以前设计的海报,不管是图案、着色还是字体都让我感觉很“俗”。我和表哥沟通,可他没等我说完就给我摆道理:“客户才给这么点钱,我们只有多接活儿才能挣钱。而且结婚本来就是颜色艳丽才喜庆,像你画的那个灰不溜秋的客户肯定不喜欢。”没办法,我只好按照表哥的指示去做。可每次设计出的作品连我自己都不想看。
公司里除了我还有4个老员工,都是表哥的熟人。可能是平时关系太熟了,员工之间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工作状态非常懒散。表哥每次通知他们开会时都要来来回回喊好几遍,开会时他们也从来不带纸笔,导致明明开会时已经说好了的工作安排,散会以后他们几个还一遍遍地问表哥自己负责哪一块儿、需要几台婚车等。
8天下来,我感到家乡虽然有人脉,但可发展的空间太小,权衡之下我决定毕业后还是留在北京,但是暂时先不创业,先进入一家规模大些的广告公司锻炼几年,等积累到足够多的人脉和资金时再创业,那时胜算的把握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