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忌好高骛远、妄自菲薄

发布时间:2012-08-01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许 卉

  7月中旬以来,本市已经举办了20多场应届生招聘会,为尚未签约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记者走访多场招聘会发现,毕业生过高或过低评估自己,都不被用人单位接受。

挑三拣四,瞧不上

  盈盈(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应届毕业生,大四时靠朋友介绍进入某知名培训机构做实习讲师,一个月就可以领到近5000元的薪水。平时的业余时间她还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一天两个小时也可以挣到100元,这样算下来她每月的收入近8000元。这让盈盈把求职目标定得颇高,心想自己还没毕业就可以找到这样好的工作,等毕业以后积累了工作经验薪水肯定更高。实习岗位坚持了一个学期,她决定辞掉这份工作,向薪水更高的企业“进军”。

  盈盈在求职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将正在应聘的工作和之前的实习经历拿来做比较,“这些工作要么是职位太低,得先从基础岗位开始做起;要么工资低,每月才3000元。怎么说我现在也有工作经验了,总不能比原来挣得还少吧。”就这么比来比去,盈盈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她还是不甘心将求职目标降低。

  “我怎么能去小公司,我不能太丢人吧。”这是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常听到的声音。调查数据显示,新入职的毕业生跳槽,70%是因为眼高手低,不能从基础岗位干起。

  就业指导专家刘艳华提醒这部分毕业生要放平心态,抓住七八月份暑期集中招聘会的好机会。如果拖到新学期开始后,企业的招聘重点将转移到2013届毕业生身上,留给他们的就业机会就会少很多。到时他们想要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将更加困难。

妄自菲薄,有后患

  无论是社会招聘会还是校园招聘会,招聘展板上明确贴出“专业不限,经验不限”的企业总能吸引不少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多是跨专业就业或是缺乏实践经验,对自己没有信心,将目标锁定在这些看似“门槛”较低的职位上。

  法学专业的应届生杨晨表示,尽管法学是热门专业,但招聘单位需要的往往是有职业资格且有从业经验的人,像他们这样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机会并不多。他不得不加入了“专业不限”的求职大军,最终选择了一家保险公司的销售岗位。“虽然自己不是很喜欢,但先干着再说。”杨晨说。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或是出于专心考研而无暇兼顾社会实践,或者由于性格偏内向,很少参加校园活动,实习经历一片空白。这部分毕业生往往感觉自己没有任何优势,更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如果有企业愿意接纳我,即使不跟我签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险我也愿意。”毕业生李姗表示。

  过分放低姿态、过低评估自身价值也会对求职不利,难被用人单位接受。“持这种心态‘草率’就业的毕业生,多数在岗位上坚持不了半年就会辞职,造成毕业生和企业的双重损失。”某餐饮集团的招聘经理吴传盛告诉记者。

  吴传盛同时提醒毕业生,“工作经验”并不是企业考察应届生的唯一指标,有些标明要有工作经验的岗位也会对应届生“网开一面”。“潜力和可塑性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素质,如果这名应届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很有灵性,即使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我们也会给他们机会。毕业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吴传盛说。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