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近万份档案被毕业生“遗忘” 专家提醒毕业生:别忘给档案找个“家”

发布时间:2012-06-13 期号:

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许 卉

  6月的毕业季即将到来,毕业生在努力找工作之余要注意,毕业离校的种种手续和相关档案办理也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相关负责人提醒毕业生,毕业后要妥善管理自己的人事档案。

 

档案乱丢麻烦大

  记者近日从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3年内有近一万份毕业生档案滞留在该中心。一些学生毕业几年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等办理妥当,给现在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小吴2008年大学毕业时,老师交给他一张报到证,让他回到自己家乡所在地后,到人才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由于不知道个人档案的重要性和管理个人档案的基本常识,加之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稳定的工作,小吴回家后一直没有过问自己的人事档案。

  近日,小吴工作变动,人事部门要调看其档案。这下,他才想起毕业那么久,这档案一直在天上“飞”呢!“毕业时事情多,加上调档的办公地点在哪里也不知道,就一直没操那心。现在办起来才知道这事挺复杂的,我工作地点与档案所在地分别在两个城市,从月初找档案开始,前前后后已经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小吴有些无奈地说。

  市人力社保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提醒,毕业生到工作单位报到后,要向人事部门查询自己的人事档案是否已及时转达。如果长时间未转达,毕业生要立即与学校联系,问清寄出人事档案的机要号,以便查询,避免因长时间延误而遗失。如果档案被误投、漏寄或者遗失,将可能影响相关手续的办理,为今后的就业、工龄认定、职称评审、出国(境)政审、开具婚姻生育证明等方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档案的“家”在哪儿?

  据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家”可以是就业单位、生源所在地的人才中心等,唯独不能自己拿在手里。

  据相关规定,毕业生如已落实就业单位且单位能接收人事档案,将由单位提供详细的人事档案接收地址,由学校按照此地址寄往用人单位。不能独立接收人事档案的单位(如各类非公有制企业)要写明人事档案存放、挂靠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立户存档的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名称,以便于人事档案的接转。

  如果毕业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或就业单位不能接收人事档案关系,要按照毕业生生源所在省市的相关规定,由学校寄回生源省、市、县的相应接收机构。北京生源未就业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接收机构为市人才服务中心、市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中心、职介中心等各区县人才服务中心,凡人事档案的寄送地址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将根据毕业生人事档案记载的参加高考时所在区县的地址,将其人事档案分别转回相关区县的人才服务中心。如果毕业生本人的户籍地与生源地不一致,毕业生可以到相关区县查询。北京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在区县人才中心存档,毕业之日起到初次就业前可以免交人事档案管理费。

  目前不少大学生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认为把档案存在人才中心才能保住干部身份,存在职介中心就丢了干部身份。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已经没有所谓终身干部身份这一说法了。大学生在校时是学生身份,毕业后考上公务员就是公务员身份,去了事业单位就是事业单位编制身份,在企业就业就是企业员工身份。实际上,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把个人档案存在职介中心还是人才中心,对个人身份都没有任何影响,并不会因此出现存在人才中心就是干部身份,存在职介中心就成了工人身份的问题。

 

相关链接:

 

档案袋里都有啥?

  毕业生人事档案的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包括:高中(中专)阶段的学籍材料以及参加高考的报名材料,高中以上学习阶段的学籍材料以及每阶段的报考材料,《就业通知书》,党团材料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