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许 卉
2011年北京高校共有毕业生21.3万人,全国高校北京生源毕业生9.8万人。多方力量联手促进就业,2011年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1%。毕业生就业观念更为理性,呈现出择业的新趋势。
1.多项措施 营造就业好环境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市政府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为为群众拟办的重要实事项目之一,采取了多项措施,为毕业生就业营造好环境,提前达到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的预期目标。
2011年,北京市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等系列活动,向毕业生提供7万多个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指导2万多人次。
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的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被列入重点帮扶对象。
各区县普遍完善了毕业生实名制登记体系,主要通过区县人才中心,实时跟踪毕业生就业趋向,满足就业帮扶需求,对未就业的毕业生逐一登记。采取短信、微博、IC卡信息采集、远程面试、CETTIC(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职业测评等手段,提供职位信息查询、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位推荐等相应的就业援助。
为毕业生搭建就业援助系统,通过“联网平台”将未就业人员的信息匹配到参会用人单位和各省(区、市)人力资源服务网站信息库中,从线上和线下多个途径为就业困难人员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服务。
出台了《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统一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工作,毕业时间在3年以内的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可进入认定的见习基地实习,单位留用见习生人数不低于总人数的30%。
见习期间,见习生还可享受到每人每月500元的政府补贴。首批有113名毕业生报名参加就业见习。
据了解,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每年约有5%没有找到工作。针对这部分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就业见习,目的是帮助其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2.中西部、基层岗位就业比重增加
2011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新趋势,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择业趋于务实。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
北京大学毕业生赵熙睿说:“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生活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其在大城市当个朝九晚五的小白领,不如到外地干一番事业。”和他有同样想法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
截至2011年7月,北京大学去基层、去西部单位工作的毕业生共有201人,比去年增加9%,西部地区的选调生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与北大进行选调生合作的地区中又增加了新疆与广西两地,仅广西就选拔了46名北大毕业生。清华大学京外就业比例为46.4%,比去年同期提高近3个百分点,创近年新高。
各高校也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加大奖励力度。如清华大学的启航奖,2011年最高奖金从每人5000元增加至8000元。
同时,不少毕业生就业开始眼睛“向下看”,大学生“村官”、社区工作等基层岗位受青睐。
北京大学毕业生袁晓芃认为,现在机关招考公务员都强调基层工作经验,以后大学生想有所作为,必须趁年轻时去基层锻炼。
北京市2011年新选聘2293名大学生“村官”,其中包括4名海外留学毕业生。这是北京市首次面向“海归”选聘大学生“村官”。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归”的加入,会给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增加活力。他们带回的活跃、发散思维以及先进、灵活理念,在工作创新以及农村新文化的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011年北京社区工作招考首次纳入“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以上学历的非京籍往届毕业生”,对报考人员的专业也没有限制,降低了报考门槛。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认为,更多的毕业生选择去西部地区或基层单位工作,说明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很多毕业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就业更加理性。目前大学生更加看重就业质量以及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不再将眼光局限于大城市和名企业。
3.应届毕业生需求量稳中有升
2011年的招聘会上,不少企业打出了“欢迎应届毕业生”的宣传招牌,有些还承诺解决北京户口,这在近几年的招聘会上是比较少见的。应届毕业生需求量有所上升,民营企业招聘量占较大比重。
据北京人才服务中心提供的抽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工作经验的要求有所降低,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有所增加。年初的“人才大市场招聘服务月”某单场招聘会就提供适合应届毕业生的岗位1820个,占岗位总数的42%。
从用人单位性质看,内资企业招聘需求大幅增加,占招聘需求总数的88.9%,其中,民营企业招聘需求占较大比重。外资企业占总需求4.3%,个体经营户占总需求5.3%,其他用人单位占总需求1.5%。
这些岗位以创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从用人单位所属行业看,招聘需求名列前5名的依次是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和软件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占用人总需求的18%、16.5%、11.3%、9%和7.5%,合计占20类行业招聘总需求的50%以上。
北京人才服务中心市场部马新军介绍,现在应届生和企业双方都有观念上的转变。应届生就业期望值更踏实,一些企业也改变了过去认为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培养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的想法,“普遍觉得自己培养出来的员工对企业文化更加了解,更能留得住,因此乐意花费人力、财力培养这些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使他们成为企业未来的中坚力量。”
4.招聘会形式变化多
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孙毅君认为,2011年毕业生招聘会的一大亮点是由过去的“大而全”向“小而精”转变,以往的“人才大市场”由一次性的大型招聘会“变身”成连续性的招聘服务月,每场规模不超过200个单位,同类单位、职位相对集中。
赵洋是北京服装学院的一名学生,她几天前刚去参加了服装专场的招聘会。她认为,这种将几十家服装类企业集中在一起的方式,让她的求职目标更加明确,更能有的放矢。“一场招聘会走下来,就能基本了解招聘职位、企业的情况,节省了很多时间。”赵洋说。
同时,部分人才服务部门还对招聘会提前进行匹配,将求职者资料库中的数据和企业的招聘需求进行比对,发现求职者的条件适合某些岗位,再通知这些求职者到现场面试。不仅让求职者避免在招聘会上盲目海投简历,企业也不需要花费大量力气筛选甄别。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曾就招聘会最终成功率对多场综合招聘会进行现场抽样及事后跟踪调查,发现应聘者在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并在第一轮面试中获得成功的比率占到18%,最终落地工作的比率在13%左右,而专场招聘会的形式将这一比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2011年北京市首次在北京地区毕业生招聘月期间举办网络视频招聘会。招聘会之前,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广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告知毕业生这一消息。为了保证招聘质量,该中心对招聘单位严格筛选,只允许国企参加,再加上这种新的招聘模式,因此首场视频招聘会规模并不大,只有9家企业参加,但这种视频招聘今后将广泛应用。
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完全可以实现招聘的远程互联,让用人单位跨区域面试,与应聘者零距离交流,也为毕业生提供了省时、省力、省钱的网上视频应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