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技大赛折射职教变革

发布时间:2011-06-29 期号: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在全国高考公布分数之际,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上演激烈角逐。来自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5000多名职校学生角逐55个项目的竞赛。

  这是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第四次举办。与前三届相比,比赛项目设计表现出四个创新特点:一是“跨专业无界化协同工作”。赛项设计的工作任务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引导高等职业学校科学架构专业群体系和整体发展方向。二是“新瓶装老酒”。如: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赛项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都基于经典、成熟技术,但技术应用载体(即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源自新兴的产业领域,以期引导高职传统专业改革发展紧跟技术应用领域的转型、提升。三是“手脑并用”。高职组赛项设计不仅需体现技能的熟练、综合运用,还要注重分析、判断、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展现,反映职业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四是“企业主导、国际标准”。今年的赛项均以企业或行业为主导,并实质性参与赛项的设计、组织和实施。

  除了选手们激烈的比赛,精湛的技艺,大赛还同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展示会,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融合新兴战略产业、高科技、民族传统技艺的色彩纷呈的职教世界。一位参观的天津市民说,以前一直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上职业学校,毕业之后就是进车间干活的。没想到职业教育包罗万象,职校生可以大展身手。

 

技能改变大众生活

  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突出了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的转化。3300多件展品向人们展示了研发、设计、生产等教学实践环节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在绿草如茵的江苏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展区内,一扇高高悬挂的“植物窗帘”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学生介绍说,这扇窗帘是由一种名为“空气凤梨”的草本植物制作而成,能够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是一款既美观又实用的环保装饰品。

  天津展区则上演着职业教育中的高科技。静脉穿刺虚拟训练系统、列车接近报警系统、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智能机器人、人体解剖虚拟三维演示系统……向人们展示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脚步必然有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推动。

 

新技术改造职教课堂

  还以为上职校、技校就是扎进车间,双手沾满油污吗?这种观念起码落后10年了。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内,实训大楼里摆放着先进的数控设备,选手们穿着洁净的工作服,通过电脑和数控设备操作机床。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职教课堂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个小小的摄像头,就可以实现企业、实训车间与教学课堂之间三点互动。由英特尔公司和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发的这套教学装备,借助互联网和数字视频实时录播技术,把真实的生产一线再现课堂,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操作细节和动作要领。职业院校将煤化工生产线搬进了课堂,使战略新兴产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本科院校也争相购买这套生产线。

  设备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无不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变化,职业教育最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将来岗位所需的各种技能。在职业教育的课堂里,爱动手学生的才能将得到最大发挥。

 

职教传承民族文化

  来自重庆市梁平职教中心的陈世鹏用刀将竹片削成竹丝,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竹帘的一道特殊工序。学习机电专业的陈世鹏毕业后不愁就业,但是他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破竹抽丝的练习上。用他的话说,作为土生土长的梁平人,不能让本地的文化遗产失传,自己有义务传承文化。

  老北京面人、盘中戏、贵州马尾绣、上海顾绣、山西推漆等传统民间工艺在职校技能展洽会上大放光彩。职业教育不仅担负着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也将传承民族技艺的重任挑上肩头。这些后继无人的技艺作为学校专业来传承时,必将发扬光大。

 

裁判长:好的技术员要有悟性

  24日下午,中职学生组现代制造技术比赛开赛5个多小时了,6个半小时的赛程已到了冲刺的时候。选手们不断地翻看着图纸,调试着数控车。有的人顾不得擦拭额上的汗珠,有的人将面包、饼干等食品放在一边尚未开封。

  本次比赛总裁判长由北京机床研究所副总艺师金福吉担任。29支参赛队伍的表现在他的密切关注之下。金福吉欣慰地说,超过20%的选手达到大赛技术要求。“要知道今年大赛的技术标准比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高级工还要高。这些孩子普遍不到20岁,他们表现出的吃苦精神也令我感动。”

  谈到现代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培养,金福吉感慨地说,我国约有220万台机床,需要大量人才来开动、维护,企业普遍反映后继乏人,有的单位已有二十年没招工了。技能人才有独特的培养规律、素质要求,与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同。首先,技能人才要有悟性,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职校生源以中考、高考低分生为主,满足不了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其次,好的技术员要勤快,技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此培养、训练是需要时间的。再次,技能人才还要善于思考、总结,既要熟悉本岗位的需求,又要有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具备了工作经验之后,才能总结、创新、提高。最后,技能人才也需张扬个性,中国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是与外国技术人才相比,缺少创新理念,缺乏张扬个性。

 

高职校长:困扰职校发展的两大因素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重视极大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从学校的角度看,职业教育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合作企业与师资两方面。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学校“一头热”,企业不积极的现象很突出。在国外,参与、配合职业教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有相应法规来约束。希望今后我国能将校企合作写进《职业教育法》。

  职业院校普遍面临职教师资缺乏的困境。目前我国能够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高校匮乏。很多学校的做法是推动教师下企业,学技能。另一方法是聘请企业教师进校园授课,但是有很多一线优秀的工程师、高级技师的技能水平很高,却教学能力不足,“肚子里有货”讲不出来。本报记者  安 坤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