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玲
2月至5月本是应届毕业生的签约高峰期。但不少上一年的毕业生还夹在其中,他们大多是办理“改派”。用人单位在审核“改派”材料时,发现不少毕业生手中拿的不是用人单位辞退毕业生的退函,而是毕业生个人主动辞职的离职证明。对于离职理由,毕业生各执其词,有的说找到了新的单位,并且薪资水平比这家高;有的说专业不对口,或者原单位离家远,经常要出差……
为什么应聘时显得非常渴望工作的毕业生,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成为“快闪族”呢。 “快闪”行为对以后会造成什么影响呢?首先工龄受影响。假如你是2010届毕业生,正常毕业派遣时间是2010年7月1日,转正定级是在今年的7月1日。如果在今年3月换工作的话,派遣时间将是2011年3月。还有不少毕业生在“高就”之余竟忘了回学校办“改派”手续,丢失了干部身份。虽然现在很多人诟病“干部身份”,但在当下,这是进入正规企事业单位的必备材料之一。其次,职业忠诚度大打折扣。从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的角度看,应届生短短半年的工作经验极为有限,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相差无几,这时跳槽只会使用人单位对你的忠诚度和工作能力产生疑虑,正式录用时一定会仔细斟酌的。
“先就业再择业”原本没有错,它告诉大学生每一个平台都可以作为起点。可是很多难逃“半年之痒”的毕业生毕业时选好了平台却没有把它当作职业起点,一边敷衍工作一边做跳槽准备,“骑驴找马”。这样工作跟不就业差别不大。那么着急离开第一份工作,真的很快就能找到薪水高、福利好并且适合自己的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
如何预防 “快闪”行为呢?这需要毕业生们理解“先就业后择业”的内涵。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是尽心尽力做好现有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经验、人脉,提高自己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并通过工作实践,更好地认知自我,探索自己的职业倾向,发现潜能,确定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顺利实现从“职场新人”到“职场达人”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