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记者 安 坤 文并摄影
全国第三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7日在天津圆满落幕,8000多名选手及职业院校的老师参与比赛,为职业院校师生、合作企业、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平台。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大赛呈现三个特点:大赛规模最大、10个赛项首次发“双证”,先进的操作模式将推广到企业。
比赛规模空前
本次大赛规模空前,共设高职组5个专业类别11个比赛项目,中职组10个专业类别35个比赛项目。最后决出一等奖436名,二等奖883名,三等奖1280名,优秀奖1268名。大赛闭幕仪式后,企业招聘会随即展开,吸引了包括大港油田、天士力集团、长城汽车等多家大公司前来招聘,全国各地企业总计40余家。一位来自四川的招聘人员说,他们的企业从2008年就开始跟踪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至今已将不少人才收入旗下。他们企业属于事业单位,月薪在4000元以上,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能解决落户问题,还有良好的上升空间。
10个赛项首发“双证”
今年,作为大赛主办方的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协商决定,为10个竞赛项目获奖选手颁发“双证书”,即获奖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10个赛项分别是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中餐热菜、中餐面点、车工、装配钳工、工程测量、艺术插花、农机修理工以及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据了解,今后将有更多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项目被列入“双证书”颁发“目录”。
先进操作模式进企业
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今年的大赛更多地体现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设置比赛项目,已有10个赛项可以直接与职业工种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太原交通学校的刘老师说,赛后学校将根据大赛的模式调整教学,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中职、高职教学提供了范本。
大赛除了改变学校的教学模式外,还将影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的操作模式。汽车组比赛总裁判长、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总工程师魏俊强说,比赛的选手都是各地的佼佼者,他们毕业后进入企业也是骨干,他们在大赛中学到的先进操作模式,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影响到老师傅,企业将在工作实践中推广大赛选手们的先进操作模式,以逐步调整本单位以往的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