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创新资助育人体系
发布时间:2010-09-29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讯(记者 安 坤) 2010年新生已相继入学,首都高校将“绝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作为工作的最低标准,在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及“助、勤、奖、贷、补”的基础上,构建起“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效机制。
清华大学设立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已是第13年。清华对学生的关怀已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而是力求给予学生机会的公平,实现全过程的关注、全方位的关怀。学校设立了学生国际交流基金项目,资助取得交换生资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国交流,两年内已有64名学生获得了该项目的资助,资助总额达35万元。
北京大学推出了“燕园领航”计划,邀请知名学者、社会企业家和曾受资助的优秀毕业生等作为领航老师,与家庭经济困难的2010级新生“结对子”,密切关注并悉心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学系教授吴宝科说:“我要让我带的学生在北京有家的感觉。”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远期职业规划,通过培训、讲座、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助学项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机会。学校一直强调资助和育人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引导学生从“他助”到“自助”再到“助人”。
首都师范大学的新生入校后,学校特别举办了校内勤工助学招聘会,提供了校内9个部门、45个勤工助学岗位,吸引了200余名学生参与。
北京工业大学推行了贫困生学业扶助计划。针对入学不久的大学一、二年级家庭困难学生,学校开展了学业扶助活动,组织学业经验交流,推进贫困生的学业进步。